香港“涅磐”
胡 非
在过去五年里,香港的经济转型在痛苦地继续。这是一次“涅磐”式的转型,它将挤掉港英时代留下的泡沫,促进香港经济的结构调整和重新定位。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香港的经济发展带来契机,香港正试图在与内地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中,实现“第三次腾飞”。这是港府新班子需要全力应对的根本课题。
走到十字路口的香港经济
“一觉醒来,楼价升了,股价升了,这支“歌”现时没有了”。香港名流吴光正在日前就香港经济状况接受采访时如是说。
特区政府1997年刚诞生,即遭遇前所未有的亚洲金融危机。及至2001年,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下,香港经济再次跌入困局。据凤凰网在6月份公布的数字,香港的失业率已达到7%。物价高企难以缓解,人们的消费信心始终徘徊在低迷状态。
有人说,香港经济走到了十字路口。也有人说,香港经济正经历一次“涅磐”。
是什么导致香港今天面临的经济困难呢?回顾二十年来香港走过的道路,我们发现,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现实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蔓延香港的经济泡沫。楼市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早在80年代,香港就有地产界名流豪迈放言:如果香港楼市崩溃,我愿意陪葬!此后直到90年代中期,香港楼市都维持在高位增长的狂热中,许多人靠炒卖楼花发了大财。而当金融风暴席卷而至时,楼市泡沫立即迎风溃散,成为许多港人最大的负担。据粗略估计,目前香港仅私人住宅市场的负资产价值就有1.9万亿港元,平均每户约200万元,两成置业人士负资产。
楼市的崩溃直接拖累了香港的金融业,大量抵押房使银行界套牢至今。从今年上半年的业绩情况看,香港银行业正陷入再一次的普遍倒退,呆坏账仍在上升。
香港经济界至今仍沉浸在泡沫经济造成的伤痛与反思中。长期以来,香港一直作为内地面向国际的通道和窗口。随着大陆的改革开放,香港制造业从80年代开始大批内迁,为本港房地产和金融服务业让出空间;与此同时,许多外资要借道香港进入中国内地。正是借助内地的腹地优势,香港实现了经济的第二次腾飞,逐步成长为国际金融中心。
在这一过程中,香港人可谓“坐地收金”,成为世界各地资金云集之地。“东方明珠”照亮的不仅是南中国的珠江三角洲,甚至整个东南亚都蒙其荫庇,香港成为世界跨国公司云集之地,成为连接西方资本文明与亚洲新兴市场的重要纽带,成为“世界最自由的经济体”之一,成为“亚洲四小龙”当中最引人注目的焦点,其金融、地产、贸易、旅游、影视文化等行业在全球经济顺风的鼓吹下一路走好,股市、楼市长期带泡高扬。直到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到来,经济泡沫应声而溃。
借“腹”生财
在祖国内地许多经济界人士看来,无论是上个世纪50年代通过发展转口贸易实现第一次腾飞,还是80年代确立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实现第二次腾飞,香港的发展始终离不开内地这棵大树的支持。
人们把今天香港面临的经济转型称作“第三次腾飞”,它同样离不开祖国内地的支撑。所不同的是,香港在背靠内地的同时,必须及时调整其与内地的市场分工与自我角色定位。
因为长期以来,香港一直扮演着内地对外窗口的作用,在内地与世界市场及两岸三地之间扮演着“中介”者的地位,说到底,香港在某种意义上就像高速公路的收费站一样,赚的是“过路钱”,内地的货物要运到境外,境外的资本要进入内地,都须流经香港这块宝地,内地为对外招商引资和联系的方便,在香港设立了众多的国有“窗口公司”或办事处。这种“中介”地位尤其使香港在大陆与台湾的民间经贸文化往来中大发其财,两岸直接“三通”的迟迟未果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香港的繁荣。
但随着内地改革开放的发展,深圳、广州、上海等一大批内地城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迅速崛起,使得香港这种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制度上的先发优势逐渐丧失,香港不再是开放的中国与世界对接的惟一通道,“中介”作用日益弱化。
在进入90年代以后,一些跨国公司开始逐步将其亚太总部从香港搬到了上海或内地其他城市。就港埠而言,深圳在过去三年里承运量每年增长80%,而香港年增率仅0.6%。
从“中介”到“融合”,这是经济学博士赵晓就香港定位提出的建议。在他看来,尽管多年来香港经济一直与内地相依存,但在香港和珠三角之间毕竟隔着一座罗湖桥,包括普通深圳人在内的内地人士进入香港仍有着种种人为制度限制,这种隔阂造成两地经济自然分工未能充分实现,无法实现充分市场化的经济融合。由于制度隔阂的存在,今天的香港在发展规划上与珠三角地区已经出现不必要的重叠与冲突现象。
在赵晓看来,正是这种隔阂,造成香港的优势难以充分发挥,从而导致其经济后劲不足。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挑战者上海,其目前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正是得益于其与腹地经济圈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
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上海与作为其主要腹地的江苏、浙江两省形成了密切的联系和良好的市场分工,江苏、浙江两省成为上海发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的重要腹地依托,以苏、浙两省为主,上海的腹地优势甚至可覆盖整个长江流域和华东地区,从而在充当这一地区对外桥头堡的同时,充分整合利用来自其庞大腹地的资源与市场优势。
按照世界城市发展的规律,国际经济中心城市一般都拥有广阔的腹地,中心城市从崛起到发展无不与腹地经济圈密切关联,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繁荣和分工协作的区域关系。
把香港与新加坡相比较,可以发现,新加坡的致命弱点在于没有自已的腹地,如果香港能充分挖掘运用内地的广阔腹地优势,将是其在未来与这一竞争对手的较量中赢得优势的根本。今年上半年,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已向其国内的年轻人发出“到中国去”的号召。
因此,香港政、商界人士都曾提出建立粤港自由贸易区的构想,并认为,这个构想越快实施,对香港经济越有利。自由贸易区要求高度发达的国际金融体系、畅达的信息交流、高度发达的商品营销网络和物流通道,而这些正是香港的优势,内地任何一个城市目前都无法与之相匹敌。港府近来还提出成为东南亚大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这显然需要得到珠三角地区各大城市的支持与配合。
在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看来,香港在与内地经济充分融合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塑造自已的比较优势。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再工业化”,或曰“新工业化”,即对现有工业化实行升级换代,提高增值能力;发展适合香港的新科技工业;利用香港的创新能力,发展创意工业。
但,香港要实现“新工业化”,必须“借腹生财”,即充分利用中国的潜力与优势,借助珠三角乃至整个内地的腹地功能,而不可能单打独斗。
中国经济的崛起,将导致亚洲或全球经济的调整,乃至新结构的诞生。包括特首董建华在内的许多港人都已清醒认识到这些。董建华将香港的未来明确定位为:“背靠内地,面向全球,作为中国的一个主要城市和亚洲的国际都市,提供高增值的服务,在原有基础上巩固自己的强项,同时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推动新的增长。”
据报道,香港目前正研究试图让上海、广州、深圳等地的居民获得免签证进出香港的自由。港府还向全社会大力倡导市民学讲普通话,鼓励青年人北上求学和发展。
魅力犹存 危机犹在
尽管仍处于危困时期,但香港的优势仍有目共睹,香港的魅力依然吸引着世界。
现在,设在香港的跨国公司已达3200多家,仍居亚洲之首,创下11年来最高纪录;外来直接投资额超过了香港本地生产总值逾倍;曾因担心“一国两制”而移民海外的港人,已有不少人返回香港。在众多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看来,香港仍是“全球透明度最高、管治得最好、政府干预最少的营商地区”。
今天香港的经济竞争力仍名列前茅,经济实力仍超过许多国家和地区。香港金融管理局8月份公布的数字说,截止到7月底的官方外汇储备资产为1125亿美元,比去年同期略高,其外汇储备额目前在全球排行第五,仅次于日本、中国内地、台湾和韩国。
另一个来自官方的数字是,截止到5月底,香港外汇资金境外资产高达8186亿港元,这是香港经济实力的重要保证。
中国总理朱 基曾指出,只要内地经济不出问题,香港经济坏不到哪里去。对于香港来说,最重要的发展支撑仍将来自规模庞大且蒸蒸日上的内地经济。香港高官也纷纷指出,香港的振兴离不开内地。据悉,为了使内地游客到香港旅游更方便,港府高官曾多次到北京“要政策”。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直接带动香港经济增长。据经济学家估计,香港的经济增长和贸易额最快明年就可以受惠,可分别每年额外带来0.5%及1.3%的增长。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内地开放服务业,将带动香港高增值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香港巨大的资本将在内地建立广阔舞台。内地日益壮大的游客市场将是香港旅游业得以振兴的重要动力。
受多种利好趋动,香港进出口已出现恢复性增长,特区政府统计处8月下旬发表的数字显示,截止到 7月底香港的整体出口和进口货值已出现连续数月的上升。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头七个月的商品整体出口货值微升0.2%,贸易逆差则减少了230多亿美元。
政府发言人指出,这主要是受惠于区内贸易活动持续激增,其中输往中国内地、台湾及韩国的出口均取得双位数字的升幅。输往美国的出口亦持续显著上升,而输往欧洲联盟的出口则趋向稳定。
与此同时,香港地价开始回升,楼市出现上走迹象,旅游业有逆市上扬的迹象。
但经济结构的调整可能是长期的。各利益集团协调的难度,增大了香港结构调整的难度。比如,港府在讨论过关、开放禁区、推动港人北上就业及引入内地专才、降低公务人员工资等方面问题时就遇到了较大的阻力。
香港的经济转型,必然导致不少传统中小企业的快速瓦解,留下大量不能在高增值行业服务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的人群,这使得香港未来失业问题将相当突出,并将延长结构调整的过程。目前,港府有关部门正在认真应对新一届大学生离校引发的就业需求。
香港连串的金融改革将揭开序幕,政府有关当局在8月宣布重整上市架构,包括合并主板与创业板上市委员会,精简上市程序,加强资料披露监管等连串措施,以提高香港市场的素质和竞争力,吸引内地与台湾企业来港上市。特区政府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马时亨表示,此举目的是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9.11事件及随后而来的众多经济丑闻,使美国这个世界最强大经济体陷入了多年未有的低谷状态,全球经济都受此影响。对于高度依赖于世界市场的香港来说,下半年的市场行情仍将受到来自全球范围内的不安定情绪的影响,而港人首先要克服的是自身的信心危机。
香港岭南大学陈坤耀认为,香港经济疲弱的状况短期内很难改变,预料本年度的经济增长不会超出百分之一,未来两至三年香港的经济都不会有强劲反弹。
但可以肯定的是,经过这一番涅磐式的转型调整,香港应当有能力迎来又一个黄金时代,实现第三次腾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