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生活的感动
章开元
 |
轮滑运动成为加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重要运动项目。 |
假如要问近年来什么事情最能给人带来印象最深的感动,我想大多数人会回答是“生活水平”。浙江作家余华曾写过一部不长但脍炙人口的小说叫《活着》,意大利有一家出版社将这部小说的名字翻译成“生活”,看来这位洋人翻译家还没有把中文学好,因为他压根儿没有吃透中文里“生活”和“活着”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不同含义;中文的奥妙往往就在这里,经常是把两个字的顺序颠倒一下它们所代表意思也就变了。很明显,在中文里,“活着”有累和艰辛的含意;而“生活”两字里面则有享受和平静的内容。如果说,在余华小说中所反映的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里,大多数中国老百姓跟现在的比只是处于“活着”状态的话,那现在的中国老百姓,可以说是绝大多数是在“生活”了,其生活虽还不敢说是“尽情”但至少可以说是“无愁”。我们的确应该认真盘点一下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先不要急着为这种变化鼓舞和自豪;要想着为今后的发展找到借鉴和提供土壤。如果我们以往做得对,那还会有谁否认我们的明天将会更好呢?
说到老百姓的生活,不管发展到什么时候我看也少不了衣食住行这几条。不过现在的确也要变变了,至少还要加上两条,才可算是基本完美,那就是“乐”跟“教”,这两条无疑是高质量生活的体现,尽管仍有许多人认为这不是“必须”,但不能否认的是这两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分量却是越来越重。当然,在这里我们还是要先从人们最熟悉的那几条说起。
穿衣 - 讲时尚 太早的不说,就在5年前,人们的衣着也远没有像今天这样的“大胆”和光鲜。别看现在的布是越卖越便宜了,但女孩子们身上穿的是越来越少,且不论是冬天还是夏天,直让卖布的干着急。有人说这和气候变暖有关系,也有人说这和趁私家车的人多了有关系,种种原因,尽管都有道理,但更主要可能还是因为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观念的解放。老话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可在以前这可不是个所好的问题,没条件你好什么也没用,再加上旁人的闲言碎语,让你即使有好的心也没有好的胆。今天,我们不仅永远告别了20多年前“一片蓝”的往昔,我们还告别了不久前的买件衣服还得当回事的日子;只要不是什么特别的衣服,现如今,花点小钱即可买到我们称心如意的衣服:什么背带裙、吊脚裤、西服、唐装,可以说一概不在话下。
 |
吊带装展示着青春和美丽。 |
眼下的女士们还不光讲究在“服”上下功夫,还很讲究在“饰”上花钱,一年买上个两个皮包三双鞋已不稀罕,身上的各种零碎也增加不少,一句话,透着兜里有钱了。
时至今天,中国人民对服饰的概念总算有了真正的理解与实践,而这与世界潮流看齐的动向只是近几年才在我们身边发生的“时髦”。在穿戴上面,我们中国人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异彩纷呈,这样随心所欲,这样“不当回事儿”。今天,当你走在成都或昆明的大街上的时候,如果你注意看一下周围的人,给你带来的感觉可能会跟在上海的南京路或北京的王府井差不多。变了,的确变了,不管在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城市里,我们周围的颜色已经明显绚丽起来,这是我们生活得到改善的一个随处可见的重要标志。
吃喝 - 讲科学 外国人都知道,我们中国人一向对吃比较讲究,我国可谓是地球上的第一烹饪大国,佳肴无数,美食如林,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无法与之相比美。自改革开放以来,吃为人们带来的感动最为深刻。应该说,即使在10年前“吃饱肚子”这一低级指标对于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来讲已经不是问题。剩下的问题似乎是怎样才能吃得好,现在则讲究怎样吃才有营养才科学。这两条是我们的老祖宗都不敢奢望的“洋”指标。我们从前总认为“营养”是“奢侈”的近亲,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敢提,怕被说成是追求资产阶级享受。而如今,除了可口之外,人们一定要追究一下食物的营养成分,以至于购买食品之前都要仔细看看标签上注明的营养成分。
现在的老百姓不光吃的讲究,喝的档次也跟着上来了,曾几何时,有瓶汽水也是件了不得的事。后来讲究的是易拉罐。说到现在,纯果汁又怎么样?别吓唬人,来瓶喝喝也是零钱一把的事。现如今,水果都不讲究吃了,也改成“喝”水果了。
君不见,今年的荔枝才卖2块钱一斤,要挨个吃吃得过来吗?不过,吃得太好富贵病也就跟着来了,三高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胆固醇、糖尿病)的患者满街都是,闹得许多人甚至又眷恋起了当年买油要油票的日子。怎么办?自找苦吃呗。这样一来,卖白薯的卖野菜的有钱赚了,如今有档次的人面包要吃全麦的,喝奶要喝脱脂的,蔬菜要没上过农药的;这就叫科学吃法,懂吗?真是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产生了。但是,不管怎么说,吃的问题在我们普通老百姓眼里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我们终于可以将精力放在进一步改善生活质量的其他方面了。
住房 - 讲舒适 近几年来,老百姓在这方面的感受也许是最深的。今年,许多重游中国大城市的外国人都会发出“根本认不出来了”这样一番感慨。其实,何止外国人,就是老上海,老北京、老重庆,出门转向的情况现在也时有发生。中国人以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五年认不出的速度盖房修路,这在世界史上恐怕也是史无前例的。
广大老百姓可以说是这当中的最大受益者。我们正在摆脱以前那种两代人乃至三代人同居一室的极为局促和尴尬的居住环境,我们的目的是最终永远摆脱这一不光荣的记录。对于绝大多数老百姓来讲,说住得比从前宽敞和方便已不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目标,现在还要讲究住得舒适和有品位,这一下直闹得有人欢喜有人愁。前者为能住上装修一新的新居而欢欣鼓舞,后者却为邻居大肆装修而坐卧不宁;好在现在乔迁的频率相当之高,基本上每家都得摊上一回这种烦心事,所以也就忍了。但愿随着今后我们的房子越盖越好,这类穿墙凿通的装修渐成历史。房子光装修得好还不行,华丽的空屋子对许多人来说只不过是一个形式,里面的内容(家具摆设空调电话等)当然也要跟上趟。
如果把住房的形式和内容都加在一块儿,这个市场可就大得没边了。很难统计出这几年来到底有多少人搬过家和装修过房子,但我想这个比例一定不低,光看看每个居民楼下的垃圾清运和搬家公司的电话本,就不难猜出建国以来最大的城市“集体乔迁”的规模有多大。
毫无疑问,住得宽敞对许多人来讲已不是问题,下一步需要解决的则是如何住得“舒适”。这是一个软性指标,不可以用占有多少平方米来衡量。君不见,现在许多时髦的词语就是为着住得“舒适”两字而造出来的吗?什么“布艺效果、”“主题墙”“娱乐角”“私人空间”等等,一大堆你从前闻所未闻的新名词。不为别的,就为请你掏钱买个舒适。
汽车 - 要美容 住得宽敞对于大多数人来讲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那就是 - 远。这住的一远交通问题就不得不摆上台面了。我记得我小时候基本上就在二环路以内活动,骑自行车都有富裕。三环以外就算是郊区了,我的一个同事家的猪圈当时就在北三环边上现在的化工大学旁,一到晚上黑灯瞎火,是一个相当偏僻的地方。当年谁也没想到在30年后那里居然成了黄金地段。全中国中等以上的城市里类似于这样的变化真不知道有多少。看来,现如今骑自行车是有点儿不行了。好在这几年大城市中的公共交通着实发展得很快,巴士地铁出租车一起上,把城市里的距离缩短了不少,否则的话真够上班族一呛。
其实,我国任何一个城市中的自行车都没有因为城市距离的扩大而减少。只不过是由于汽车的突然增多而减少了人们对于自行车的注意力。我们这里指的汽车主要是近5年来越来越普及的私家车。
你没注意到吗?现在手里有点钱的老百姓都不怎么兴养孩子了,兴养车和宠物。我刚听说有一人家的爱犬得了脂肪肝,主人还挺着急的。说起养车似乎这“养”字里透着点儿无奈之情,这可比当年养孩子费多了。
别着急,还有比这更“邪”的呢,没看见大街边儿上给汽车做美容的也一家挨一家吗?说起给汽车美容,发达国家的老外对此有些大惑不解,也难怪,这就等于在中国说给自行车美容一样
- 有病。不过这种对汽车恩爱有加的做法是可以理解的,想当年我对我的自行车也是如此。汽车进入家庭是一个不可阻挡的潮流,因为这不光是缩短距离的需要,还是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体现。虽然我今天仍旧骑着自行车上班,可我的下一代可能很难再跟我一样了。等他们有了汽车的时候,给汽车美容的做法也许就会消失,因为那时的私家车早已从表明身份的奢侈品变成日常生活用品,回归到它原本是交通工具的本色。
 |
上海一对新人在新婚之日携手共游东方明珠塔观赏市容。 |
乐趣——生活的回报 应该说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最高体现也就是一个“乐”字。如果你挣了一大堆钱而老是乐不起来那不白搭吗。光吃得好住得好还不能说你在生活中已经找到了“乐”字,必须还要有丰富而健康的精神食粮与之相映,生活中的“乐”字才可以真正的体现出来。
近几年来,各类精神产品的百花齐放以及人民休闲生活的多样选择,为广大老百姓在生活中增添了无数的乐趣,书报刊、影视作品已经令人目不暇接,就连文艺演出的舞台也搭到了家门口。就拿北京远郊区延庆县城来说,入夜后小小的县城就淹没在灯的海洋里,文艺演出也经常在中心广场露天上演,延庆人总是边纳凉边欣赏那轻歌曼舞。演出结束后,还可以在大排档里吃夜宵。
近年来,旅游也成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乐,连外国人都说,5年来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旅游半径至少增加了一千公里;省会玩完了去北京,北京逛够了到曼谷,即使是澳大利亚的悉尼似乎也不在话下。在去年一年里,根据确切的统计,光在巴黎遛大街的中国人就有60万之众,这个数字谁敢小瞧。
教育——储蓄未来 口袋里有了钱除了找乐之外你还想干点什么?我想绝大多数有孩子的家长们都想为自己的未来投点儿资。这就是“教”。尽管现如今什么都兴侃价,但在缴纳学费这个问题上侃价的似乎还不多。说真的,有的学校排队交钱还限制人数呢。即使是那些条件差些的家长,也宁可自己省点而不忍心亏了孩子。投资教育的理念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在我们中间深入人心。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产出必须依靠教育,办教育又不能没有钱;这是一条铁的定律,古今中外在这个问题上都无捷径可走。今天,我们终于可以大谈教育了,因为我们的国力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强大,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重视教育。同工业相比,教育事业的确投资大见效慢,但它有着很高的回报率。只要我们坚持,今天的耕耘肯定会在明天得到超值的收获。
社会的变化给你带来生活上的感动或多或少,我想绝不至于会没有吧。我也不敢保证每个人在这几年里都得到了企盼的幸福,毕竟一个人的生活细节是无法省略的,不可能把好事都留下而把坏事都去掉,即便一个国家也是如此。但我们毕竟前进了,而且是以惊人的速度。尽管有人说三道四,可无法挡住我们以更快更稳健的步伐前进的趋势,未来的生活给我们带来的感动肯定比今天会更多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