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蓝天半生缘
——访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建启
王艳梅 时 旭
张建启,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1964年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核物理系,1970年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基地。30多年来,一直工作在国防科研试验第一线,曾参与组织指挥“亚洲一号”、“风云一号”、“澳星”等卫星发射试验,以及罗布泊核试验、战略武器试验、常规兵器试验和风洞改造等大型试验任务100多次,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从1999年以来,他成功地组织指挥了“神州一号”、“神州二号”、“神州三号”飞船发射试验,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奖”。
 |
"神州三号"飞船发射成功后,张建启受到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 |
2002年3月25日夜22时15分,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随着一声“点火”令下,霎那间,大漠深处惊雷滚,一道电光裂长空,乳白色的长征2F大推力火箭托举着“神州三号”飞船拔地而起,飞向茫茫太空。此刻,距发射架千余米远的测试发射指挥大厅里,一位眉头紧锁、神情肃穆的将军,正盯着显示屏幕上那一闪而过的串串测量数据,他的心仿佛附在了船箭组合体上。
10分钟后,“远望一号”测量船从遥远的海域传来了“飞船准确入轨”的报告。发射成功!顿时,大厅内一片沸腾。那位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的将军,终于双眉舒展,露出了笑容,与全体参试人员一一击掌欢呼,互相拥抱。将军喜极而泣。
这位将军就是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神州三号”飞船发射任务指挥长张建启。
牛刀小试
张建启是山东曹县人。曹县是山东最穷的地方之一,苦难和贫穷,从小练就了张建启不折不挠的性格。1970年,张建启以优异成绩毕业,被分配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半年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组建,张建启随一纸调令开进了位于大山沟的西昌。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是中国独立自主设计的第一个航天发射靶场,它曾以首次发射中国试验通信卫星、实验通信卫星、国际商务卫星等而蜚声中外。当年的西昌,满目荒凉,丛生杂草,他和战友们住在干打垒里,喝的是山沟里的水,生活异常艰苦,他为此患上了严重的胃病。
要发射第一颗发通信卫星了,谁上调度指挥?当时意见不统一。作为一名调度员,要心理素质好,反映敏捷,要在瞬间对大量信息做出果断处理。时任司令员的王世成说:“谁能完成任务,谁就上。”经过几番筛选,优中选优,最终确定张建启为基地调度指挥。
发射前组织设备校飞时,不幸出现了轰炸机撞山,光测操作手们误以为是技术考核,于是跟踪追击,一个劲地猛拍。张建启一看屏幕,顿觉飞行状态异常,判断出了事故,当即下达一连串命令,要求组织人员封锁现场,保护现场。后发现有两人跳伞,他又指令想尽一切办法救人,尽最大可能挽回了损失。
这是张建启几十年军旅生涯牛刀小试。从此,一位难得的军事指挥人才脱颖而出。
“我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
1992年1月,党中央决定上马中国载人航天工程。1995年,中国着手选拔航天员和教练员。经过严格筛选,全空军符合条件的只有10人,又经过反复研究比较,从这10人优选出2人担任航天员教练员。接着,又从空军飞行员中选拔中国第一代航天员。历时两年,几经挑选,最终选出了12名航天员。就在选拔完毕的当天,张建启被派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担任副主任,主管载人航天发射试验。
1999年,张建启率团到俄罗斯航天发射场考察,在参观发射中心展览馆,俄方陪同人员指着一大幅图片对张建启说:“我们俄罗斯的飞船已将30多个国家150人送上太空,但没有你们中国的。”张建启不卑不亢答道:“我们将来要亲手把自己的航天员送上太空的!”张建启刻苦钻研载人航天靶场技术,有时甚至彻夜不眠。几年间,他看过的书籍和资料可用卡车拉,其间,他做了数百万字的学习笔记,为后来组织指挥“神舟”号飞船发射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艺高人胆大
 |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主任张建启 |
1998年,载人航天发射首次合练前,要对转轨车进行载重试验。因运载火箭和飞船的活动发射车重700多吨,而转轨车较单薄,能否承载起这一重量,大家心里没底。万一贸然开上轨道,出现意外报废损失就大,故需做载重试验。
张建启决定用钢轨压在转轨车上分阶段做试验,测试载重量。第一次压了200吨,接着是300吨、400吨、500吨,转轨车尚能承受。这时,钢轨已堆得老高,若组织不好,极可能发生危险。试验下去难度很大。是否继续下去,技术人员犹豫不决。
他经过分析,认为可以加到600吨。根据测试转轨车的变形程度,他得出结论:转轨车可以承载700吨的载重量。
张建启多年的刻苦钻研,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帮助他一次又一次地排险除难。
1998年,发射场进行第一次合练,飞船和火箭需要转运到现场。火箭高60米,飞船已经加注,而火箭未加注,中间是空的,上重下轻,做风中试验有一定危险。但为了积累数据,必须做到极限。转运风速从每秒4米、8米,升到每秒10米,越来越高,设计师都吓得不敢做了,而张建启仍主张做到最大极限,一次升到每秒14米。最后,转运成功,同时测出了火箭受力的极限值。这些都为日后留下了重要数据。
决战决胜建奇功
世上的事不总是那么顺利的,2001年10月中旬,“神舟三号”飞船三舱对接后,技术人员进行测试时,意外发现穿舱插座有一个接点不通。张建启下令彻底清查。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检测结果,发现数十个插座全有问题。是元器件失效,还是产品设计本身有问题?为了确保“神舟三号”飞船与载人时的技术状态完全一致,必须按载人飞船的要求,更换全部不合格插座,飞船发射时间被迫推迟了三个月。
在更换插座的过程中,张建启主动要求设立自己的二岗技术人员进行质量监督把关,对需更换的插座一一进行编号,2000多个焊点,每个都做到严格记录,双方技术人员密切配合,所有操作没有发生丝毫闪失,确保了“神舟三号”飞船发射一举成功。
在几十年的军旅生涯中,张建启把全部心血都献给了祖国的航天事业。他淡薄名利,想得更多的是祖国,是祖国的航天事业,想得更多的是怎么用更少的钱办更多的事。
如何处理发射后的废气是个“老大难”问题,损失甚巨,各个发射场都没有一个安全有效的处理办法。
一次,张建启在俄罗斯拜科努尔发射场考察时,发现俄方用于处理废气的设备很先进,当中方问及设备制造原理时,对方拒绝回答,只提出可购实他们的设备。一开始,俄方提出8万美元卖一个炉灶,可当我方和他们正式谈判时,又不断加价,最后竟涨到了150万美元。其结果可想而知,无法成交。
张建启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祖国。他夜以继日,苦思冥想,自行设计出自己的废气处理设备构造图,交给发射中心几名技术干部配合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进行研制。最后,仅花一百八十万元人民币就研制成功了。设备投入使用后,处理废气用煤油进行燃烧,既安全彻底,又不造成任何污染,大大节省了资金。
在将此项成果申报军队科技成果一等奖时,有人提出在科研成果书上署上张建启的名字,他坚决不同意,他说:“不要写上我的名字。把中国的航天员送上太空才是我最大的追求。”
在成功地发射了三艘无人飞船后,目前,张建启正和他的战友们精心备战“神舟四号”无人飞船的发射任务。望着他们为挺进太空而忘我拼搏的身姿,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载人飞天梦想即将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