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位
改革开放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高。从1978年到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1997年,中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七位,2001年上升到第六位。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一万亿美元,国民经济发展跃上新的台阶。目前
,中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在主要农产品中,谷物、肉类、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位居世界第一位,茶叶和甘蔗分别居第二位和第三位;主要工业产品中,钢、煤、水泥、化肥、电视机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发电量、棉花、化学纤维居世界第二位,糖、原油产量分别居第三位和第五位。
(摘自200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朱剑红)
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13年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3%,比改革开放前30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提高3.2个百分点。与上个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2.5%的增长率速度相比,显得更加突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比1990年增长近两倍,排名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不少重要产品产量跃居世界首位。外汇储备1989年只有55.5亿美元,今年7月底已增加到2465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粮食储备创历史最高水平。2002年已有11家大公司进入世界500强。
(摘自2002年9月17日《人民日报》)
外债余额达1691亿美元
国家外汇管理局宣布,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外债余额为1691.1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比上年末减少10亿美元,下降0.6%。各项外债指标在国际安全线以内。
(摘自2002年9月29日《人民日报》,作者田俊荣)
海域使用面积200多万公顷
截至2000年,中国海域使用面积200多万公顷,其中,海水养殖120多万公顷,盐田40多万公顷,港口20多万公顷,油气开采20多万公顷,海洋倾废区0.2万公顷,铺设海底电缆管道13500多公里。另外,中国已经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69个,总面积130多万公顷。
(摘自2002年9月11日《人民日报》,作者任建民)
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用户拥有国
自中共十五大以来的5年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由1997年的7200万户增长到目前的3.74亿户,净增了3亿户,发展速度创世界之最。
5年来,中国移动电话用户发展之迅速尤为引人注目。1997年6月,中国移动电话用户仅有974万户,而到了今年5月末,中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7亿户,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移动通信用户拥有国。
根据“十五”规划,今后的5年间,中国电话网容量将会跃居世界第一位,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亿户。
(摘自200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李佳路)
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今年有望突破十万亿元
据权威经济部门分析,200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95933亿元,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速度为7.8%,全年有望实现7%以上的增长速度。据此计算,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将会超过10万亿元,在世界经济中的分量进一步加重。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世界排名已经从1990年的第十位,前移至第六位。
(摘自2002年9月2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赵 承)
对外贸易稳步发展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对外贸易稳步发展。在世界贸易排名中, 中国由1978年的第32位、1989年的第15 位、1997年的第10位跃升至2001年的第6位。2001年全国进出口总额5098亿美元,首次突破5000亿美元大关,比1997年增长了57%,是1978年的24.7倍和1989年的4.6倍。
在吸收外资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迄今为止,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已有400多家来华投资。截至今年6月底,全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05180家,合同外资金额7892.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金额4198美元。自1993年起,中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连续9年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去年居全球第6位。
(摘自2002年9月24日《人民日报》,作者龚 雯)
传统的高关税政策将彻底改变
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的进口关税总水平已经从1992年的43.2%降至2002年的12%,彻底改变了传统的高关税政策。
1992年以来,中国多次大面积、大幅度调低进口关税,在过去的10年里降低幅度高达31.2%。按照对外承诺,到2005年,中国的进口关税税率总水平将降到10%,更加接近国际水平。
与此同时,中国还取消了出口补贴、多重汇率并行、对内分贸易和非贸易汇率、对外分官方和调剂汇率、人民币和外汇券在国内同时流通等做法;实行了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得到统一并保持了相对稳定,外国人和港澳台同胞也只使用人民币并在各种消费价格上基本实现了国民待遇。
(摘自200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赵 承)
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23万亿元
截至2001年底,中国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0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09家城市商业银行、1049家城市信用社、3805家农村信用社、71家企业集团财务公司、109家证券公司、13家保险公司和191家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截至2002年6月底,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达23.2万亿元,比1989年增长近14倍,比1997年增长66%。
(摘自2002年9月22日《人民日报》,作者田俊荣)
大型国有企业仍具实力
按销售额排序,排在中国企业前10位的都是大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内地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11 家跻身世界500强。在520户国家重点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有514户,只占全国工业企业数的0.3%,但2001年其资产总额占全部工业的59.2%,销售收入占41.9%,实现利税占47.6%,实现利润占49.4%。国有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也有明显提高。
政治社会
与中国建交国达到165个
从1989年以来的13年中,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从137个增加到165个,党的十五大以来,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共180起;中国先后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祖国统一大业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民间交流方面,近13年来,友好城市(省州)从354对增加到1100多对。高层互访方面,近5年来,中国国家主席和政府总理出访共29
起,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访华共180起。政党外交方面,近5年来,中共派出约400个代表团出访,访问中国的外国政党代表团共800多个。
(据2002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中国农业从业人员比重下降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字显示,从1979年到2001年,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下降了20个百分点以上,中国正在经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大转移。
统计显示,过去23年里,中国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从1978年占绝对优势的70.5%大幅下降到2001年的50.1%,平均每年下降0.9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迅速上升,从1978年的12.2%上升到2001年的27.7%,其绝对数增加了1.4亿人。
在过去的23年里,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低了10.1个百分点,但劳动生产率增加了11%。
(摘自200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刘东凯)
就业和社会保障成就巨大
在过去的13年,中国就业和再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就业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至2001年,中国从业人员规模从6.5亿人扩大到7.3亿人,增加8300万人。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多数年份保持在3%左右。就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稳步增长,由1990年的18.5%提高到2001年的27.7%。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年减少了2400万人,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由1990年的60%下降到1997年的50%,这是一个标志性意义的变化,表明中国经济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正在成为扩大就业的主要领域,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
(摘自2002 年9月28日《人民日报》,作者王比学)
文教科技
教育取得历史性成就
从1989年以来,教育投入不足状况得到改善,到2001年,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4637.66亿元,其中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3051.0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19%,是此项指标进行测算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2001年招生558 万人,是1988年的2.5倍。
到2001年,中国高等学校招生464万人,是1988年的3.4倍;研究生招生16.52万人,是1988年的5倍。特别是从1999年到2001年高校三年扩招,普通高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翻了一番。今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14%。高考录取率从1988年的36%提高到2002年的58%。从1989年到2001年,中国普通和成人高等学校总共培养了近1200万名本专科毕业生,30多万名研究生,通过自学考试获得本专科学历的达343万人,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人才。
“达达瑟”在北京等地演出
一台带有南国气息的黎族歌舞诗《达达瑟》不久前在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巡回演出。“达达瑟”是黎语“非常美好”的意思。它撷取黎家生活为素材,以歌舞形式传神地演绎了黎族人民从远古走向现代的一幅生活、劳动、爱情场景,歌颂黎族人民的顽强、纯朴、智慧,以及海南岛风光的美丽迷人。该剧曾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创作金奖”等多项奖项。
(作者张 娟)
国家级国际人才市场在北京成立
9月19日,中国首家国家级国际人才市场在北京成立。人才市场立足北京,服务全国,面向全球,坚持国际化的经营策略,宗旨是为国际人才和智力资源供需双方建立咨询和交流的平台,促进国际人才中介业务的发展和国际国内人才的合理流动、合理配置,为中国的经济基础建设服务。
人才市场的网址是:www.chinajob.cc
(作者孙 莉)
港澳台侨
台商在大陆投资增长
今年1至6月,祖国大陆共批准台商投资项目2179个,同比增长11.34%,合同台资金额43.63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金额19.1亿美元,同比增长46.96%。台资企业的经营模式从单个产品的加工逐渐演变为联合上、中、下游相关产业配套进行的模式,这在汽车、石化、电子、信息、通信及家电行业较为明显。
(摘自2002年9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朱华颖)
香港就实施基本法第23条咨询公众
香港特区政府行政会议9月24日通过决定,就《基本法》第二十三条有关危害国家安全七种罪行进行立法咨询,咨询期为3个月。董建华说,香港基本法第二十三条要求特区政府为国家安全自行立法。我们是有这个责任的。事实上,立法维护国家安全是大家的共同责任。需要特别指出,我们切实履行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是“一国两制,港人治港”成功落实的基石。
(摘自2002年9月25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刘光金)
澳门第三条澳凼大桥动工
被视为澳门经济发展见证的第三条澳凼大桥,10月7日动工兴建。大桥造价56亿澳门元,工期28个月,预计2005年上半年建成通车。大桥位于凼仔岛西北至澳门半岛靠近融和门之间,全长1720米。大桥为双层,上层双向六车道,下层预留供未来轻轨铁路使用。
(摘自2002年10月8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作者曾 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