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杜鹰:为民族地区就业难、招工难支招


2015-03-10 15:10:36     作者: 张洪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在3月10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副主任杜鹰就民族地区城镇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及对策提出自己的建议。

他表示,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就业面临困难比其他地区更多。为此,他建议支持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增加更多就业岗位。

杜鹰指出,虽然民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多年以两位数增长,但总量小、差距大。2013年民族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是全国平均水平的78%。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低,集中了一半以上的劳动力。第二产业以资源开发型产业为主,结构偏重,以近1/2的产值仅吸纳了1/6的劳动力。

他建议,支持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清洁能源、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民族文化等特色产业,对能源资源开发项目,优先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布局建设。设立民族地区促进就业专项引导资金,扶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投资项目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家引导产业发展的各类专项资金,应向民族地区倾斜。

杜鹰表示,随着全国产业布局和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西部外出务工人员增速有所放缓,东部一些地方出现民工荒。应支持民族地区有序承接东中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生态友好型产业,将东部人才、技术、管理优势引进来。促进东西合作,推动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杜鹰要求企业增加社会责任感,吸纳当地特别是少数民族劳动力就业,以解决民族地区“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他建议在民族地区投资的中央企业、对口援建项目和政府投资类项目,更多地吸纳当地少数民族员工。

杜鹰指出,应把促进就业作为城镇化的重要着力点。他认为,民族地区普遍缺少大中城市的辐射和拉动,城镇化进程受到产业发展不足制约。2013年民族地区城镇化率为44.3%,比全国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一些农区、牧区群众因保护生态之需被迁入城镇,远离了原来的农牧生活,又缺少城镇就业的一技之长,靠政府补偿金过日子,长此下去,可能造成过去分散的就业问题、贫困问题和民族问题向城镇集中。

为此,他建议支持就业吸纳力较强的产业项目向民族地区城镇聚集,探索建立由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保障进城农牧民的基本权利,并在落户后一段时间内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及享受惠农惠牧政策。

杜鹰还强调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就业素质的重要性。他发现民族地区存在“重普教、轻职教”“重学历、轻技能”的现象,一些大学课程设置“重文轻理轻工”,学生毕业后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脱节。还有不少少数民族群众听不懂或不会讲国家通用语言。

他建议以就业为导向,把中等职业教育作为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重点,将地方高校更多转型为应用技术类大学。扩大民族地区中职教育招收学生规模,实行免费教育。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3

当前,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更多>> 深度报道

科技创新 撬动...

当前,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车库:创业从 ...

昔日四处寻找合伙人的草根创业者,通过“车库”的孵化,如今,都有了自己的一方领地。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