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中午,记者在北京三里河路见到70多岁的张家增,这位来自河北邯郸的老人背着一块自制的迎接十八大日历宣传牌,一边走,一边向路人解说着。

记者看到,张家增这块日历牌上,充满了创意。既有十八大召开的日期,还有一个活动的框,里面的数字可以变化显示离十八大召开的日期。下边是一片大红的底,一个巨大的“双喜”透着喜庆。
十八大一天天临近,老人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邯郸来到北京,做一名庆祝十八大召开的义务宣传员。
在邯郸、在河北,张家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
他告诉记者,邯郸是座双拥模范城。张家增的父亲和兄长都是军人,军人的形象和风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使他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感情。
1988年,张家增在外出时被一辆汽车撞倒了,一位解放军战士将他送到医院,帮他垫付了医药费,待他病情好转后悄悄离开了。出院后,张家增曾到好几个部队去寻找“救命恩人”,却一直没找到。一位部队干部告诉他:“军人都是做好事不留名,这样的事情在部队很多,你找不到喽。”

这句话深深地震憾了张家增。也就是从那时起,张家增对军人有了别样的崇拜与敬仰。从此,他的生活和军人、部队再也没有分开过。20多年来,每年的“八一”、“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他都要到驻地部队走访慰问,进行军地联谊。每年他都要给军烈属、残疾军人、驻邯部队官兵寄去各种礼品,到光荣院看望军烈属,为他们送去急需物品。
张家增在火车站正对面约500米处的黄金地段曾有一处老宅。当时有人多次找他,愿出高价买下经商,但都被他回绝了。张家增心想:“邯郸在京广线上,过往军人很多,我要把它建成招待所,免费接待过往军人。”1998年7月,他把家里的钱都倒腾出来,又动员老伴从娘家借了3万元,找到在建筑行业当包工头的内弟帮忙,在老宅的基础上盖起了一栋两层小楼的“拥军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