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医疗·社保 > 医疗卫生:10年探索为民康


医疗卫生:10年探索为民康


2012-11-07 09:37:45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本刊编辑部

健康是生命的源泉,事业发展的本钱,家庭幸福的基础,民族兴旺的标志和国家昌盛的保障。健康长寿是人们追求的理想。

10年来,中国卫生事业加快发展,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步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健康不断改善

健康是基础,健康是保障,健康是根本,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10年来,中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不断改善,集中体现在国际公认的综合反映健康水平的几个重要指标上。

人均期望寿命。人均预期寿命是衡量国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数的一把标尺,也是观察民生状况的一面镜子。10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中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继续延长,从2000年的71.4岁提高到2010年的74.8岁,国民整体健康水平大幅提高,生活幸福指数与日俱增。

婴儿死亡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是各年龄段死亡率下降综合作用的结果,而婴儿死亡率的下降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据卫生部统计:2002年到2011年,中国婴儿死亡率从29.2‰下降到12.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从34.9‰下降到15.6‰,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进展顺利。

孕产妇死亡率。与婴儿死亡率一样,孕产妇死亡率也是一个国家健康水平的“温度计”。数据显示,从2000年到2011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由53/10万下降到26.1/10万。

虽然中国仍然属于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但上述健康指标已经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接近中高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实现中国政府承诺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4-2011年中国新农合受益人次数(亿人次)图表来源:卫生部

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长期以来,“看病难”都是困扰百姓求医问药的突出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10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投入,完善各种形式的医疗服务,医疗资源短缺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据卫生部统计:2011年底,全国医疗卫生机构达95.4万个,其中医院2.2万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1.8万个;每千人口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3.81张、执业(助理)医师1.82人、注册护士数1.66人,每万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4.73人。

10年来,全国医疗机构诊疗人次由2002年的21.45亿人次增加到2011年的62.7亿人次;住院人数由2002年的5991万人增加到2011年的1.5亿人。

在城市,各地积极探索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管理、药物零差率销售等制度,很多地方通过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全科医师团队”等,为社区居民提供健康教育、计划免疫、妇幼保健、慢性病防治等基本医疗服务。

在农村,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得到加强。2009年,中国全面完成中央规划支持的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任务,并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同时,启动了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安排3.6万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岗人员参加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施中西部地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1万多人。

如今,中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二三级医院联动、中西医并重、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并存的格局。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有卫生室、乡乡有卫生院、县县有达标医院、社区有卫生服务站的目标,一个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医保体系初步形成

中国面向全民的基本医保制度从无到有,从试点到全面铺开,从保基本到济大病,为近13亿人民构建了抵御疾病经济风险的安全屏障。

今年年初,黑龙江省的农民李香兰得知自己患上了乳腺癌。“我知道自己的病情后,偷偷地哭过很多次。”48岁的李香兰说,“我哭并不是担心自己的身体会怎样,而是想到看这病得花很多钱!”

李香兰担心看病付不起钱是有原因的。作为普通的农村家庭,李香兰家的收入本来就不多,几年前家里盖新房已经向亲戚借了不少钱。李香兰感慨地说,“除了家里老人要我们养,我们还有2个孩子,一个19岁念大学,一个 10岁念小学,都是最需要用钱的时候,我在这个节骨眼儿生病,真是要急死人了!” 但是,病还是要治疗的。李香兰从亲戚朋友那里又东拼西凑了治病的钱。最终,她住院花去医药费 8万多元。

然而,让李香兰没想到的是,出院后没多久居然就报销了6万多元。“我想不到可以报销那么多!我记得去年保险费就交了200元钱!” 李香兰说。

其实,李香兰参加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已经很多年了,但她坦言,因为平时身体蛮好的,所以对合作医疗政策并不关心,参加也只是“买个安心”。“直到这次生病,我算是真真切切感受到合作医疗带来的实惠了!” 李香兰说。

2003年,中国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这是我国农村卫生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有效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使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的困境。

2007年,国家又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保障范围面向未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中小学生、少年儿童和其他非从业城镇居民,保障重点是住院和门诊大病等医疗支出。

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出台,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全面深化医改。经过三年努力,以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为主体,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为兜底,商业健康保险及其他多种形式医疗保险为补充的中国特色医保制度体系初步形成。

截至2011年,中国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参保人数超过13亿,覆盖率达到95%以上。此外,有近30万包括患有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心病、终末期肾病等8种重大疾病的患者享受到补偿,实际补偿平均达65%。2012年,中国又将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2种常见多发大病纳入农村重大疾病保障试点范围,费用报销比例最高可达90%。

基本药物制度全面实施

长年患有气管炎的安徽省庐江县的村民周万福回忆说,2010年9月的一天,他照常到卫生院看病,交费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他是42元,把他吓了一跳。“我2009年底才买的同样的药、同样的量,要84元。”

2010年1月1日起,安徽省32个县区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它成为全国最早实现全省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的省份。2010年11月,在总结地方基本药物招标采购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国家出台了《建立和规范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采购机制的指导意见》。从全国范围看,到2011年7月底就提前实现了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在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的全覆盖,其中上海、重庆、云南、西藏等1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覆盖到村——这标志着基层医疗机构几十年“以药补医”历史的结束。

“老百姓确实得了大实惠。这也有利于医院良性发展。我们医生现在只关心把病看好,不像以前还要考虑卖药,那也是没办法,要靠卖药吃饭啊!”安徽省庐江县一乡卫生院的医生于宏志说,他现在每个月工资比以前多,半年来已得到全卫生院最高的奖励性绩效工资9000多元,收入还不错。

基本药物制度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全面实施,大幅降低了基层群众的用药负担,并逐步规范了基层医务人员的用药行为。根据国务院医改办的统计,按照新办法实施招标采购和取消药品加成,基本药物价格比制度实施前平均降幅30%左右。与此同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政府投入和医保支付等为主的补偿渠道初步形成,开始运行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的新机制。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