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也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到2010年底,全国累计解决了近2200万户城镇低收入和部分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还有近400万户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廉租住房租赁补贴。
从数据看十年民生
十年,对于历史只是弹指一挥间,对于百姓却是结结实实的3650天。
十六大以来的十年,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人民群众享有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体人民切实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1亿人:就业新增人口过亿
就业是民生之本。每年上千万的新增就业人口和更大规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使中国的就业问题比世界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复杂、艰巨得多。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增加超过1亿人。
十年来,党和政府把促进就业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使就业规模持续扩大。
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5700多万人,年均比“十五”期间多增加210万人,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4500万人。2011年我国城镇新增就业更是达到了创纪录的1221万人。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就业高峰期,正是由于有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和积极就业政策的有力支撑,就业规模不断扩大,才有效地缓解了就业高峰的压力。”中国就业促进会会长张小建说。
1.8倍: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收入是百姓到手的“真金白银”,也是衡量生活质量变化最直观的因素。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也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实际增长8.1%。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分析,这十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是新中国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其中,2010、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经济稳定增长为收入增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居民收入增长,所以才有这样好的局面。”盛来运说。
在看到收入稳定增长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的现实。这个问题不解决,也无法实现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已成为当下改革攻坚的重点。近年来,我国连续上调最低工资、基本养老金和低保补助标准,增加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上调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目前,深化收入改革的总体方案正在制定。
92%:大幅提高扶贫标准 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全覆盖
去年,国家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大幅提高了92%。按此计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688万增加到1.28亿人。
“这意味着中国中央政府将更加致力于服务贫困人口,贫困人群也将会更多地从经济增长中获益。”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局陈少华博士认为。
与此同时,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了以社会保险为主体,包括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住房保障和社会慈善事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框架。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截至2011年末,2277万城市居民、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了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212万人和4898万人。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亿、4.73亿、1.43亿、1.76亿和1.38亿人。
2011年末全国列入国家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参保人数达3.3亿。
4%:加强教育重在落实
教育,国之大计。实现普遍教育、公平教育,是政府必须面对并着力推进的课题。
“今年政府已经做出承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将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以上。这一承诺显示了中央加强教育事业的决心。下一步关键是重在落实。”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艾洪德表示。
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教育公平迈出重大步伐;
国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升,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以上;
职业教育快速发展,2011年,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809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
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2万人,在校生2309万人,毕业生608万人,分别比2002年增加了361万、1405万和475万人;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公布,一系列针对教育领域热点、难点问题的政策措施陆续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