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建立起新的联接
5年前,当仁多听说建造青藏铁路的公司正在村里招募工人的时候,他决定去试一试。但家人和朋友们却劝他不要去,他们觉得青藏铁路穿越的地区太过艰险,修铁路的活也太辛苦。不过仁多听说当工人一天可以挣到15元的工资,还包午饭、免费检查身体时,他报了名,我觉得铁路上的活对我来说挺简单的,一天也就干5-6个小时。最重要的,那是一年中最稳定的一笔收入。仁多回忆说。如今仁多已经是村里乃至当雄县里数一数二的富裕户了。
距拉萨市西北170公里的当雄县,是拉萨市唯一的纯牧业县,也是拉萨重要的肉食供应基地,当地人以放牧为生。实际上,1000多年前,这里曾经商业发达,著名茶马古道从这一地区延伸到不丹、尼泊尔、印度,直抵西亚、西非红海海岸,当时的集市里能看到来自内陆的商贩、印度的僧侣、尼泊尔人、蒙古人、甚至还有少数阿拉伯人。一直到20世纪初期,由于战乱的加剧,这条商路衰落。
现在新兴的商业的力量又在这里兴起,仁多就是这样的先锋者之一。仁多刚到工地干活的时候,每天的工作让他有大量的时间与汉族人在一起,于是他开始学习汉语,没上过几年学的仁多,却有着极高的语言天分,他很快就能听懂并能说一些汉语词汇。他发现工程队缺少运输车辆,而且运费高昂,于是他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卖掉了自家的牛羊买了一部小型拖拉机,承包了中铁十五局在当雄段的运输任务。在西藏跑运输相当辛苦,不仅气候恶劣而且路况也不好。我当时每天在工地和料场之间要跑上五六趟,差不多有五六百公里远。与他的祖上所做的生意不同,他不再运送茶叶、盐和布匹而是石料和建材。
中国政府近年来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使得曾经数次开工又数次因为资金和技术的匮乏停工的青藏铁路终于能够修完最后从格尔木到拉萨的路段(1142公里),并比预计的工期提前1年。这条被称为天路的铁路翻越最高处海拔5072米,比欧洲最高峰勃朗峰(海拔4807米)还高,比此前全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秘鲁那条跨越安第斯山脉的铁路高200多米。其中有960公里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了铁路总长度的84%。铁路工人在氧气只有平原一半,气温在零下二三十度的气候下开通了7条隧道,搭建286座桥梁。最长的隧道长达3.3公里。最长的大桥竟有11.7公里。上世纪50年代建造青藏公路(几乎与青藏铁路并行)时,几乎是每修1公里路就有3名解放军牺牲,而现在没有死一名工人,这是很了不起的,完全是依靠我们自己发明的新设备。青藏铁路设计的负责人说。
但这还不是最困难的,在青藏高原广袤的地表以下约1米深处是厚厚一层永冻土:在永冻土上面是一个随季节甚至一天中太阳升落而反复融化冻结的冰层。在这种地形上怎么可能修铁路呢?但青藏铁路最少也需要穿越550公里的永冻土路段。建造者们最大的技术突破就是把铁轨与表层冰分隔开来--每年夏季,这些冰在白天融化,在夜晚冻结。如果按通常作法,这会使铁轨变形,桥梁倒塌,隧道坍塌。为修建这条新铁路,工程师们想尽了各种办法包括把冷却剂压入地下、给路基降温,甚至是设置遮阳棚等等,让隧道和立柱周围的泥土保持冻结稳固。这一切都让这条铁路造价不菲,在这段长1000多公里的铁路线上,中国政府耗资330亿元人民币。
2006年青藏铁路的修完时,中国铁路的总长度已经达到7.5万公里。在中国,火车相对于汽车和飞机来说是最有效和最经济的运输工具。中国政府希望借助这条铁路促进西部交通不发达的地区的经济发展,并重新与其西部的邻邦(分别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等4个国家及克什米尔地区接壤)建立密切的经贸往来。今年7月,关闭了44年的西藏与印度边界上的边贸市场重新开放,100年前,中印贸易额的五分之四就是在这里实现的。
新的机遇
西藏是中国32个省市自治区中惟一没有通铁路的省级行政区,昂贵的运输成本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王代远说,过去,西藏对外交通只靠公路和航空,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交通不便不仅增加进出西藏物资的成本,也削弱当地企业的竞争力。正因如此,西藏仍是全大陆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人均GDP和农牧民收入,只到内地平均水平的一半。
从1952年到2001年,中央政府向西藏先后投入资金500亿元,从2001到2005年中央和各地方向西藏的投入资金高达900亿元人民币,使西藏经济近四年来一直维持12%的增长速度,据王代远预测,未来这一数字将增长到15%。
逐渐富裕起来的仁多把运输的车也从小型拖拉机换到小货车直到现在价值11万元大型东风货车,考虑到日后青藏铁路将带来更多的商业往来,他也努力使自己的贸易多元化,他把家里面向铁路一方的住宅进行了扩建,用做出租,另外他还打算坐着火车去内地看看,看看那里的人们都在做什么生意。37岁,身体已经有些发福的仁多说。现在他每年的年收入高达30万元,而以前放牧时,他每年只有五六百元的收入,而这还是不遭灾时候的收入。
不仅仅是仁多,与5年前相比,西藏也变得更加富庶。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的道路变得宽敞而整洁,曾经低矮破旧的简易楼房也被新建的、仿藏式的建筑所替代,私家车多了起来,街面上店铺也不再像一个个小作坊,招牌更为时尚,都用藏汉两种语言,店铺的门面也装饰得更为现代。5年前,看到最多的是邮政公司和密集的公用电话亭,现在看到最多的电信公司和医药商店。每一家医药商店前都坐着一群手拿转经筒的藏民们。一家药店的服务员说:藏族人如今非常注意健康,除了藏药,他们也时常会购买西药、中成药、美容保健品甚至是一些卫浴用品。拉萨的药店每天早上都为转经的藏民们义诊,包括测量血压、脉搏等,他们也总是按时在此等候。
2005年,这一地区的经济有了显著的增长,不仅贸易额同比增长34.76%,而且全区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8亿元,年均增长14.4%。西藏发改委工业处处长杨谦让说:上世纪九十年代,西藏就生产出拉萨啤酒',但当时人们都只喝内地名牌青岛啤酒',其后又是美国的百威啤酒'。10年前,90%的啤酒来自区外。而现在,拉萨啤酒'不仅已经占据60%市场,还打入了美国市场。2004年,拉萨啤酒与丹麦的嘉士伯啤酒合资。
以后,会有更多著名西藏品牌涌现,也会有更多的西藏产品打入内地市场。杨处长说。像西藏生产的5100矿泉水,在品质上不比法国生产的依云'差,但它在西藏只有几千吨的需求量。生产成本非常高,火车通车后它将运往内地销售,我们对它的市场前景抱有非常大期望。杨谦让说。2005年西藏自治区确立了以旅游、藏医药、高原特色生物产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民族手工业、矿业、建筑建材业为重点发展产业。他们还启动了西藏名牌战略。西藏名牌,像著名的奇正藏药,仅一枚消痛贴在内地市场的销售收入一年就达2亿多元。杨处长说。对于即将到来的内地企业的冲击,西藏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的王代远认为,这种竞争无论对于西藏自治区企业还是消费者来说都是利大于弊,正如内地企业WTO之后也要应对外国企业一样。
多元文化影响下的拉萨
火车也给西藏自治区带来了大批的旅游者。到今年8月,西藏自治区已经接待了220万人次的旅游者,比去年全年的总人数要多40万人次。面对汹涌的人潮,布达拉宫已经开始限制每天游客的数量,每一个游客的游览时间也从原有2个多小时缩短为1个小时;在一些旅游点,购买门票的同时,会向游客发放垃圾袋,以期尽量减少对环境和文物的破坏。但在大昭寺传统的转经线路上,游客和信徒们仍然拥挤到了摩肩接踵的地步,来自很多外国和内地的游客因为不懂当地的宗教风俗而与转经的队伍逆向而行。
在拉萨,西餐厅挨着藏餐馆,藏餐馆贴着川菜馆;藏族孩子当街撒尿后去网吧冲浪,离大昭寺不远还有hip-hop的专卖店,大昭寺前兜售旅游纪念品的藏族人会简单地使用英语和汉语;在外国人聚集的亚旅店,墙上时钟显示着法兰克福、伦敦、纽约的时间。
你们北京有什么,这里就有什么。不只一个拉萨人这样说。仁多的家里摆放着50英寸的背投彩电,柜式空调机、微波炉,甚至是内地家庭都很少用的消毒柜。而他15岁的儿子将最喜欢的国际足球巨星贝克汉姆的大幅照片贴在墙上。
因为游客的增多,这里的夜生活也变得丰富起来。以前大昭寺广场旅游产品商店到晚8点就都关门了,而现在即便到晚上11点依然还有摊贩在热情地推销着商品;在外国旅游者居住的旅馆附近都开设了众多的不同风格的酒吧,有纯西式的、藏式的、藏族流行音乐酒吧、藏族传统歌舞酒吧、书吧等等,而以前是一家酒吧集舞厅、歌厅于一体。
拉萨娘热乡的藏族舞蹈队晚上频繁地穿梭于这些酒巴、歌舞厅。这个舞蹈队在拉萨很有名气,他们既可以演绎整套的藏戏,也擅长表演藏族民间歌舞。发现这个舞蹈团的人是娘热乡风情园的总经理多布杰。生活在江孜农村的多布杰,1996年开始在拉萨的一家外贸公司作进出口生意,因为看好旅游业的发展,接手了这个旅游风情园。他开始只是想使住在风情园里的游客们的生活变得丰富。于是他组织娘热乡的村民们组成了这支舞蹈队。开始时,队员们只是冬季排练,夏季演出,春秋务农,而现在他们已成为了专职演员,队伍已经由原来的36人扩大成80人,他们业务遍布拉萨的大宾馆、饭店、酒巴以及著名的渡假村。原来只是想随便演一演,没想到游客们对他们的演出、服饰都异常地感兴趣。现在他们水平已经越来越专业了。也正因为如此,多布杰和他的风情园也总是订单不断,诺基亚西部区的会议就是在风情园里举行的。
玛吉阿米藏餐吧还在大昭寺广场上,不过它那黄色的外墙和英文招牌RESTERANGT已经淹没在类似的西餐吧之间。但玛吉阿米知名度远高于其他的餐馆,其二楼和三楼的天台上从下午5点起就已人满为患,早已不是以前那个可以读书、思考的咖啡吧了。一进门炒菜的油烟味便扑鼻而来,呛得人有些喘不过气。泽郎王清,这个餐吧的老板说,没办法,为了适应不同顾客的口味。菜单上,曾经的特色藏餐已经不多见,更多的是一些西餐和川菜。
来自四川康巴藏区的王清,穿着黑色NIKE运动衣,他故意把领子立起来,从不抽烟,偶尔点只雪茄,不时有服务员拿新调试的咖啡让他尝试。
现在,王清在北京已有两家分店,云南的昆明也开了一家。青藏铁路对作为商人的王清意义不小,有了铁路,向内地运输原料成本降低,同时来拉萨的客源也更多了,但作为一个藏族人,我觉得铁路会带来很多变化,这些变化也许会让藏族人的一些观念也改变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十年前拉萨河心的太阳岛还覆盖着树林,江风徐徐,是块风水宝地。
但今天它已经没有树了,现在那里已是一片密密麻麻的两层小楼,是拉萨最大的娱乐餐饮城。
31岁的丹增认为这种改变是必然的,与火车无关,火车的开通只是让这种改变加快了步伐,永远不可能保持在100年前的样子了。丹增说。
丹增是一个很好的导游,从小长在八角街的他说,当年能住在八角街的人都是王公贵族,而现在都是一些来自内地或是西藏其他地区的生意人。老住户都在郊区购置了别墅。丹增滔滔不绝地讲述着每一处房屋的典故和价值,拉萨是一座很拥有深厚文化积淀的城市,但旅游者很少有人知道。
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的周围,政府主导的维修工作正在进行,如果没有丹增指引,几乎不能分辨新旧建筑之间的区别。政府现在也感觉到以前的建筑风格缺乏特色,他们现在的目标是修旧如旧。最近,自治区政府还成立了非物质文化保护小组,对西藏的古代文化进行全面的保护和拯救。在中国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单中,西藏申报的《格萨尔史诗》、藏戏等14个事项榜上有名,涉及民间文学、舞蹈、戏剧、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六大方面。
与他周围的朋友一样,丹增早已不像老辈那样诵经或嗑长头了,休假的时候,他会四处旅游,他说他最想去非洲大草原、亚马逊,还有2008年的北京。他日常都会穿着休闲西服,但他说结婚时或者是每逢藏历的节日时,他都要穿上传统的藏服,而等他到了一定年龄,他还是会去转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