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旅游·交通 > 福建交通:筑就海西先行黄金通道


福建交通:筑就海西先行黄金通道


2012-11-06 15:47:04     作者: 刘还枝    字号: T|T    来源:

依山傍海的福建,自古就有闽道更比蜀道难的感叹。交通,是一直以来制约福建发展的一大瓶颈。但在时下的海峡西岸,交通却成为热议的焦点。日前,《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经由福建省委、省政府审议通过;根据去年修编的《海西高速公路网规划》,高速公路突破2000公里,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年;海西新一轮省道和农村公路建设发展的序幕逐渐拉开,福建省政府规划部署在20092012年间,提前五年基本建成八纵九横省道网络,再建1.6万公里以上农村公路,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普通公路网络。而在今年7月,部、省还合作签订会谈纪要,使海西交通发展蓝图上升为部、省战略合作层面。

与此同时,省际的合作也接踵而来:在1031日召开的第二届华东六省一市区域交通发展协作会议上,福建省交通运输厅分别与江西、浙江两省签订交通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海西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实现对接两洲、纵深推进的交通发展态势,迈出了华东六省一市建立区域交通发展协作机制跨出的重要一步。

海西,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简称,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三省部分地区,是一个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随着20095月国务院出台《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从区域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奔涌的海西大潮,正在激起千层浪花。

海西崛起,交通先行。当2004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果断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构想,交通先行的号角便在海峡西岸的上空回荡。2005年,省委、省政府倡导一通百通海西八方纵横的福建交通精神,再度为福建交通运输业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近年来,福建省交通运输厅以公路为线条,以桥梁为骨架,描绘航道,点染风帆,大做通的文章,奏响了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进行曲,为海西区域经济板块勾勒出一幅幅通的壮美画卷。

一通百通的企望

福建地处中国大陆东南沿海,面对台湾,毗邻港澳,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然而其境内却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盆地错综其间,遍布乡村、城镇、城市的千山万壑,阻碍了信息的交流;横亘绵延的梅花山脉、戴云山脉、武夷山脉,堵塞了福建的出省通途,把闽地隔绝为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

5年前,当全国高速公路连结成网,福建周边的经济高地长三角、珠三角,逐步显现强大虹吸作用,不断吸纳着外来的资金、人才和成熟的企业时,福建的高速公路竟还处于起步阶段。

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和不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小。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省份之一,难道福建曾有的优势就这样丢失?倘若如此,福建将如何在全国发展大局中有更大贡献?如何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迅速崛起?

对于福建通的紧迫性与重要性,早在20052月,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就有过精辟的论述。他指出,长期以来制约福建发展的重要因素是通的问题,更好发挥开放的优势在于通,产业的集聚在于通,人民生活全面实现小康在于通,两岸关系加强和改善的基础条件也在于通。

20095月海西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后,福建通的问题,引起了中央领导人的高度关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当月来闽视察厦门港时指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交通大通道建设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需加强三个方面的通道建设:一是加强厦门和沿海港口城市通往台湾的直航通道建设;二是加强整个福建依托高速铁路、高速公路、航空,形成通往内地的大通道建设;三是加强福建特别是厦门通往国际的大通道建设。发挥海西建设通和先的作用,福建交通承载着太多的企望。

三大建设:从海西发展高度筹划交通

一通百通,海西先行。事实上,当海西扬帆起航,如一块强力的磁场吸引八方客商聚集八闽大地时,福建交通早已一马当先,提速提效。

统计显示,从2004年初正式提出并实施海西战略至今,福建全省在高速公路、国省道、港航等基础设施(不包括铁路、航空)的投资总额超过过去50年的总和,其中2006年投资额突破200亿元之后,每年平均以100亿元的增长速度推进。五年间,福建新建高速公路超过1000公里,基本形成了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农村公路、枢纽站场配套完善的公路网络体系,各县(市)基本实现了一小时内上高速。

虽然成就令人瞩目,但如果将福建交通置于全国平台的横向视角上比较,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这不仅表现在交通发展规模、速度、质量和结构上,还表现在观念、体制机制和发展举措上,这与福建作为沿海开放省份的地位不相称。

随着海西开发热度逐渐升级,海西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新框架也全面拉开。2008年,在交通运输部和福建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根据海西建设的新形势,福建交通运输厅党组提出了加快建设海西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三大战略。

20098月,新组建的福建省交通运输厅正式挂牌,除划入原省交通厅职责外,还增加了城市地铁与轨道交通运营、出租车管理,会同有关部门建立综合运输体系协调配合机制,由省经贸委会同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拟订并组织实施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战略和规划等职能,省交通运输厅还将参与全省交通运输总体规划、地方民航机场规划和建设等工作。

新变革带来了新机制,新机制带来了新变化。站在海西发展的高度,新组建的省交通运输厅响亮地提出了十年计划任务五年完成的总体框架,对海西高速公路网、省道及港口规划作了相应调整,要求从20092012年,全省高速公路、国省道、港口等基础设施投资将以年均增幅20%以上速度,完成投资2000亿元以上:一是高速公路年均投资约300亿元,力争2015年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提前5年基本建成海西高速公路骨架网;二是普通公路年均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2012年前建设改造国省道3000公里以上,重点推进县通县、乡通乡等具有一定通道功能的农村公路网络化工程建设,再建成1.6万公里以上农村水泥路;三是力争港口年均投资近100亿元,加强福州、厦门等港口、航道和集疏运通道建设,发展公用码头。四是加快枢纽场站建设,到2012年新增公路、港口客运站前18个、物流场站10个以上,力争建成5个以上规模化、品牌化的大型综合运输枢纽场站。

福建省交通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德金认为:海西发展战略升级,将福建交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未来福建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必须跳出福建看交通,跳出交通看交通。在海西先行先试中体现通'和先'的特殊地位和价值。

根据规划,未来几年福建交通运输业将注重运作,突出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建设,推进跨越式发展。一是一体化整合大港口。在厦门湾港口一体化、湄洲湾南北岸港口一体化的基础上,完成福州宁德港口整合,真正实现港口资源优化配置,服务大港口建设,重点开发福州、湄洲湾、厦门三大港,建设若干个具有鲜明特色、功能合理的现代化港区,发挥示范作用,整合形成三大口岸,并相应调整设置一关三检等机构;二是两纵两横打造改革开放大通道。构建对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两纵大通道,早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的交通运输新格局;构建拓展中西部的南北两横大通道;利用福建省对台区位优势和五缘优势,构建祖国统一大业大通道;三是无缝链接推进大物流建设。着力培育物流骨干企业,积极引进国外、省外知名物流企业,带动本地物流业发展。打通沿海与山区的通道,联通沿海与内地市场同,发挥对台交通优势,初步构建海峡滚装运输系统。加快推进区域交通和城乡公共客运一体化,大力发展海西城市群城际快速公共客运,促进区域一体化。

两岸三通从头越

一道浅浅的海峡,福建在西岸,台湾在东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海峡西岸与东岸,犹如祖国东南血脉相连的美丽双翼。然而,就是这道浅浅的海峡,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倾注了中华民族久久的乡愁,积淀了两岸同胞太多的期盼。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首倡三通,拉开了闽台交流的序幕,这也为福建交通人发挥与台湾独特的五缘优势,在闽台海上通航方面探索促进两岸最终实现双向、全面、直接三通迎来了一展身手的契机。

1984年起,福建省交通主管部门在加大港航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组织各类专家、学者对两岸海上双向直航与航务相关的技术操作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论证;从闽台率先实现两岸双向直航的优越条件及相关港口、船型、航线的选择以及两岸航运法规的差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完成了《海峡两岸航运法规及政策研究》等八个课题的经济与技术论证,提出了直航的预案与解决问题的建议。1992年起,海峡两岸航商先后5次分别在大陆和台湾召开海峡两岸通航学术研讨会,广泛交流、探讨两岸三通措施和具体业务,为两岸试点直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年3月,福建省提出了闽台三通率先突破的思路,即民间商谈、定点直航、先单(向)后双(向)、先海后空、两门先通,逐项突破,并在马尾、厦门、湄洲岛兴建供两岸直航的专用码头。

但闽台三通率先突破的思路直到5年之后才在两岸有关部门、航运界的共同努力下获得重大突破。1997419日,福建省厦门轮船总公司盛达轮与福建外贸中心船务公司华荣轮分别由厦门港、福州港运载集装箱驶向台湾高雄港,两岸试点直航正式启动,结束了两岸间近50年没有商船直接往来的历史。

199774日,福建省两岸三地弯靠不定期散杂货物运输启动;1998年,祖国大陆各主要港口与台湾地区主要港口间经第三地弯靠集装箱运输开通;200112日,两岸海上直航开启了崭新阶段,实现了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马、澎海上客运直航;2008114日,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海峽两岸海运协议》,现阶段大陆开放63个港口与台湾11个港口进行海上直航。至此,历经近30年的漫漫求索路,终于打开了两岸客货运直航常态化的新局面。

积跬步至千里,积小流成江海。通过长期不断探索、实践、总结,在2008年两岸全面三通前,闽台海上通航工作经历了个案审批、相对固定航次(航班)和定期航班管理等发展阶段,通过采取政府主导和民间协商相配合的形式,在两岸间成功进行了福州港、厦门港与台湾高雄港间海上集装箱班轮试点直航(台方称境外航运中心定点直航),两岸三地弯靠运输,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金门、马祖、澎湖间客货直航(即小三通)等三种海上通航模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福建模式,实现了几十年间两岸的交往、交流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浅入深,终成滚滚洪流,为促进海峡两岸实现三通奠定坚实基础。

三通的实现,终于让两岸人民得以冲破重重障碍,搭起了海峡两岸一日生活圈。目前福建已形成海峡两岸直航集装箱班轮运输、散杂货运输、旅客运输齐头并进的多种运输模式。与此同时,福建正按照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品牌的要求,加大对台港口客运站及码头设施改造建设,积极发展具有独特优势的海峡两岸客货滚装运输。200996日上午,中远之星客滚船从厦门首航台中,成为大陆第一艘常态化直航台湾本岛的客滚船,福建交通继续保持了对台海上通航方面的先行先试优势。据统计,今年1-11月,福建沿海地区与台湾地区海上客运直航累计运营12155航次,运送旅客1277309人次。其中,福建沿海地区与金、马、澎地区海上客运直航累计运营12130航次,运送旅客1273927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39%34.43%。具体而言,今年1-11月厦金航线客运量1104555人次,两马航线客运量86289人次,泉金航线客运量78852人次,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4.39%28.82%35.03%。(另:小三通客运自2001年开通以来至11月,共运载旅客5003718人次。)

雄关漫道真如铁,如今迈步从头越。当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开发的号角吹响,福建交通人已迈向雄健步伐,在建设两岸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的要求下,把海西经济区建设成为内地到福建的便捷交通走廊,两岸交流交往、直接三通的黄金通道,有力地承托起一个生机勃勃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