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时隔18年后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三农”问题。之后连续九年,中央“一号文件”始终聚焦“三农”。
这十年,是中国农业实现粮食产量“八连增”、农民收入“八连快”的十年,也标志中国农业农村发展进入又一个“黄金期”。
粮食生产的重要性位于现代农业建设之首。十年来,党中央比以往更加重视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促进粮食生产恢复发展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
2011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跨上1.1万亿斤的新台阶,达到11424亿斤,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是半个世纪以来首次连续8年增产,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
同时,连续九个中央“一号文件”,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以及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据统计,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从2004年的2626亿元增加到了2011年突破1万亿元。
为了减轻农民负担,2006年起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牲畜屠宰税,每年可为农民减轻负担1300多亿元。这也意味着延续了2600年的按地亩向农民征税的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各种政策的作用之下,农民收入大大提高。到了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自1998年以来首次超过城镇居民。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加4400多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速达到7.9%。比上年名义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
同时,全国农业生产条件取得新改善,已经建成标准农田5000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5万个。2002年以来,农业部累计安排中央投资130多亿元,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国的中央、省、县、乡四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提供农业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
这十年来,中国农业与农村科技取得显著成效,对农业未来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200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2011年提高到53%,杂交水稻、抗虫棉等技术领域居于世界前列;新建育种设施超过3000个;国家安排3亿多元为全国县级农技推广部门配备农业科技直通车2120辆,突出解决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实现全覆盖。
得益于科技水平的提高,中国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实现了丰年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