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 “中国发展的秘诀”之五
粮食增产靠技术


“中国发展的秘诀”之五
粮食增产靠技术


2012-10-24 15:43:59     作者: 口述/段禳全 采访整理/本刊记者 李国文    字号: T|T    来源:

通渭县处于甘肃省中部,总人口45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约40万人,农民人均耕地5.7亩,但多年来一直缺粮。这在我国南方或者东部地区,比如人均耕地仅为1亩的种粮大省——江西省,是难以想象的。可只要到我们山里转转就知道其中缘由了。

我们这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年降水量380mm,年蒸发量1500mm以上。这里水资源严重缺乏,97%的耕地均为旱地,仅有3%的耕地能浇上水。每次下乡看见遍山沟壑纵横,植被稀少,我就能深切地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干渴。

1983年7月,我从甘肃省临洮农学院毕业,到县农技站上班。那时,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的老百姓种粮积极性有了提高,可种植的单季小麦亩产还不到200斤,碰到旱灾经常绝收。那时老百姓真的是要饿肚子,常常要等政府的救济粮糊口。

1990年,我到乡镇担任科技副乡长,分管农业技术的推广。可没有根本性的技术变革,老百姓精耕细作后小麦亩产只有300斤左右。青壮年劳力纷纷离开家乡,南下打工,赚钱养一家老小。作为全国贫困县的通渭,就长年靠着巨大的劳务输出,维持着全县数十万人的温饱生活。

通渭几乎没有工业基础,长年干旱,如何改善旱作农业种植技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一直是县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1998年,我调任县农技中心任主任,先后主持并组织技术人员引进马铃薯、小杂粮等作物优良品种,推广旱作农业施肥技术,但效果并不显著。

2003年到2004年,省农科院的农业技术人员和榆中县农技人员,针对我省旱作农业种植特点,共同研究发明了全覆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种植技术,并来通渭推广。2005年,我县积极引进这种全覆膜技术,开始试验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

在试验中,我发现利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有四大益处:首先是保墒,覆膜能保存土壤中的水分;其次是增温,将种子插播在垄沟里,垄沟里形成微型小气候,能比平常增温2-3度,这有利于种子发芽及幼苗抗霜冻;再次是集雨,在玉米成长过程中,当地降雨经常只有5mm左右,我们称之为“无效降雨”,雨水只能打湿地面表层,幼苗根部来不及吸收,雨水就被蒸发掉。而双垄沟覆膜之后,膜上的雨水会形成水珠滚落到沟里,集中在一起形成有效雨水,能渗入到幼苗根部。另外,全覆膜还能防杂草,防虫害。

在后来的推广中,利用这种新技术种植的玉米被我们通渭老百姓称为“旱不垮,冻不倒”的铁杆庄稼。

试验成功之后,2006年我县引导各乡镇种植大户种植他们之前无法种活的玉米,建立示范种植区,全县共示范种植玉米1.73万亩,结果当年亩产1200多斤。玉米示范种植,不仅使示范区的群众学到了科技知识,也提高了全覆膜双垄沟播种植技术的应用水平,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的“样板田”,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在示范过程中,针对我县秋季降雨多、土壤墒情好的有利形势,我们大胆提出并试验秋季覆膜,将秋天的雨水覆盖中,避免漫长而干旱的冬季蒸发掉土壤中的水分,做到“秋雨春用”。这项因地制宜的改良取得了更为显著的抗旱增产效果。

县里农技人员根据试验,将全覆膜种植技术运用到多种作物种植中,成功推广了全覆膜大蒜种植、黑色地膜全覆盖马铃薯种植等等。黑色地膜更有利于增温,温度提高后能抑制膜内杂草幼苗的成长。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全县迅速推广秋季全覆膜种植技术,2007年14.5万亩,2009年56万亩,2011年100万亩。我县大面积推广全覆膜技术,大面积种植以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作物,实现了农作物结构调整。

2011年通渭县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甩掉了“缺粮”的帽子。

现在,通渭全县种植全覆膜玉米100余万亩、全覆膜马铃薯40万亩、全覆膜小麦30万亩,另有种植杂粮、油料、林果蔬菜等约30万亩。农民有了剩余粮食,催生了我县养殖业突破性发展,县里也有人投资兴办了玉米淀粉加工厂。

我认为,由粮食增产引发养殖业的发展,是农民就地致富的一种良好途径。常河镇小庄村的王改生是当年率先示范种植玉米的种植大户之一。2006年,41岁的王改生放弃了多年在外打工的生活,回到家里和妻子一起种了35亩玉米。今年,王改生除了种植玉米55亩之外,还养殖肉牛30头。喂牛的混合饲料主要是粉碎成末的玉米杆,而玉米秆便是王改生从村里收购来的。王改生家的牛粪又成为我们玉米种植所提倡的有机肥。

现在,每亩玉米地每年能给王改生家带来约1000元的收益,而每头牛犊9-10个月出栏,能带来1500元收益。扩大种植和养殖规模是王改生未来两年内的打算。王改生将种植和养殖统一起来,形成原生态的循环经济,成为村民中致富的典型。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更多>>在线调查

在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