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策勒县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先,维吾尔族居多,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昆仑山北麓。昆仑雪水是这里的主要水源。但是,这里的风沙很大。历史上,策勒县城因风沙侵袭三次迁城。1986年,我们开始这里植树治沙。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在沙漠前缘收复沙化土地一千余亩;在流动沙丘上新增植被15万亩。15000多亩流沙地变成绿洲,其中3000多亩已经变成良田。曾经被迫搬迁的农户,不少人又搬回来。改善了“沙进人退”的局面。
尽管如此,我们这里自然条件依然恶劣,又远离经济发达地区,交通和信息闭塞,经济基础和科技力量薄弱,又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只有三亩。农民经济收入低。到2004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1045元。我所在的策勒镇2003年人均收入只有950;2004年人均收入增加到1150元。
解决的办法只有从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科技含量来增加收入。另一个办法,便是发展从家庭经济,发挥妇女的作用。
2005难,策勒县把5万元“香港回归扶贫基金”分别落户在土扎克其村和库克买提村。共50户,每户妇女贷款1000元,都是用作编织地毯。我在库克买提村,我贷到1000元。
策勒县政府非常支持“香港回归扶贫项目”,从县财政扶贫专项资金中拿出10万元,为我们这50户每户定做一个地毯架子,并且在当年3月31日开始对我们这50户妇女进行织地毯培训。实际上,参加培训的,除我们这50人,还有没贷款的120名妇女也参加了。
我们维吾尔族妇女有一项织地毯的传统。女孩子在七、八岁的时候,就守在妈妈身旁,看她织地毯。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就可以织了。不过还不能独立织,只是跟随母亲或在同学家,几个姐妹一起织。有条件的家里,织地毯的架子已经由木架改成铁架。使用铁架织出的地毯图案均匀,不走形。而用木架子织的地毯因木架老旧,它本身就不牢固了,织出的地毯,常常是规格不准确,某个部位的图案走形。这种地毯出售时价格就卖不上去了。
成年维族妇女织地毯都是在业余时间。因为我们家里还有一些农田要种,妇女还有家务,做饭、照顾孩子等等。未婚女孩倒可以常到地毯厂或织地毯大户家去织地毯。她们是工资制。
家中有织架,母亲和女儿都可以在家织地毯,收入自然会增加。
我们都是从小跟据秦学会织地毯,技术不规范。镇里又为我们安排了七天的教学和实习。我们从中校正了以前技法的错误,同时还学习到新的技法和图案。
为了鼓励我们,在镇里举行培训时,女副县长阿孜古丽策勒镇长木合都参加了开幕式,并且讲话。为了使“香港回归扶贫项目”达到增收的目的,项目领导小组成员不断到各户了解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
我是策勒镇库克买提村的农民,我家四口人。我们有两个孩子,我从小就学会织地毯,但因为家里贫困,没有启动资金在自家织地毯,只能到地毯厂打工,又不能做全日工,因此收入很少,这次我申请1000元贷款,县里又给我无偿提供一台 ,我便在激励织地毯。村子里有三位姐妹愿意到我家来织地毯。我们既不耽误农活及家务。
从2005年5月至2006年5月,我和三位姐妹共织108平方米地毯,九块。除去各项成本,仅地毯收入达三千元。第二年,我继续贷款1000元。这次,我盖了一间新房,又买了一幅地毯架子,又请来三位姐妹。我们在农闲时间集中织地毯,平均每月能织出一张10平方米的地毯。我们织的地毯图案清晰,紧跟市场潮流,达到出口水平。
我们50户贷款户,在第一年,平均每户增收687.4元,带动150人投入织地毯业。他们平均每户增收229.1元。
现在很多织地毯的姐妹,可以拿出盈利的钱买上四、五只羊育肥。这又是一笔收入。
我们生活好了,一些有小孩的妇女,可以放心地送孩子们上学、读书。
如果没有香港同胞的扶持,我们这些姐妹,还要在贫困线上挣扎。
背景:
香港回归扶贫项目
1998年-2003年,香港庆祝回归筹备委员会将庆祝回归活动剩余部分款项1000万元港币分批捐赠给全国妇联,启动实施了《香港回归小额循环扶贫项目》。在农村以贫困妇女为主要帮扶对象,通过培训和技术指导,扶助贫困妇女发展种植、养殖和加工业。
香港回归扶贫项目主要在以中国西部为主的贫困地区实施。香港回归扶贫基金由香港各界爱心人士捐款设立,各项目执行地妇联应充分认识该项目的意义,发挥自身优势,以高度的责任感执行好这个项目,以优秀的业绩回报捐赠方的殷切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