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百姓有了闲钱,首选会是存入银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百姓的闲钱有了第二个出路:购买国债。伴随着中国经济走强,普通市民逐渐有了理财意识,股票、基金慢慢代替了储蓄存款,成为家庭资产的主要组成部分。1998年房改后,流动性让一部分人开始投资房产;与此同时,理财方式开始多元化,黄金、外汇、收藏品。
2012年5月13日,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发布的全国首份《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报告》显示,在家庭资产中,金融资产为6.37万元,仅仅只占总资产8.76%,而非金融资产为66.40万元,占91.24%。
存银行和买国债是首选
今年56岁的李杰是东北人,现是北京一家建筑公司的老板。1972年参加工作时,因父亲是当地一所重型机械厂的领导,他便顺利地进机械厂当了一名工人。每个月30多元的收入,这在当地也算是高收入,像这样高工资的国家企业也很是让人羡慕。

但是,没干几年,李杰就厌倦了工厂的重复劳动。1978年,改革开放的那一年,李杰周围很多人都下海经商,他也想出去闯闯。但是,保守的父亲死活不同意他辞职,于是,李杰没和家里人打招呼,悄悄地和朋友去了广东,在那里卖服装赚到了第一桶金。
然而,1980年8月30日召开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时任财政部长王丙乾给全国人大代表算了一笔账,尽管1979年后农业前所未有的丰收,可1979年和1980年的财政赤字合计高达298.1亿元,是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
为了弥补国库空虚,中央政府开始筹划发行国债,向老百姓“借钱搞建设”。1981年,中国首次发行国库券,总金额40亿元,10年还本付息,年息4厘,自发行第6年起分5年作5次偿还本金,要求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单位购买20亿元,城乡人民购买20亿元。当时规定,国库券不得当作货币流通、不得自由买卖。
李杰说,当时百姓对国库券不感兴趣,一是手里的余钱不多,再就是国库券买了不能用,利率也不高。但当时,每个单位都有购买国库券的任务,领导往往会带头认购,每个干部都要买。认购的钱直接从工资中扣掉,一般是50元,多了100元。李杰的父亲还专门给他写了一封信,劝他如果有闲钱就买点国库券。为了支持父亲,也为了向父亲证明自己出来下海的决定是正确的,他特地去邮局给家里汇过去了500元钱用来购买国库券。
1987年,国务院作出了财政不得向中央银行透支的明确规定,发行国债逐步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唯一手段。而经过7年的发行,国债偿还时间长、不能变现的缺点暴露无遗。这也导致国债越来越难卖,几乎完全靠行政摊派。1988年4月,国家批准在部分城市进行开放国库券转让市场的试点,可以流通的国债变成了可以赚钱的有价证券。
李杰开始主动购买国库券,手里余钱多了,加上国库券利率明显比存银行高,还能流通。国库券由此开始成为家庭理财的一个渠道。
“国库券虽然利息高,但是毕竟发行量少。”李杰说,当时中国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大幅提高,很多人手里都有了闲钱,储蓄成为了很多家庭的首选,他的大部分钱也都存在银行。当时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利率差别比较大,以1985年为例,一年期为7.20%,活期为2.88%,存期越长,利率也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