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社区 小故事
目前,中国城市化率已超过47%,成为近30年来世界上城市化率增速最快的国家之一。伴随老城的发展和新城的崛起,社区作为城市建设基本元素联系着特定区域里的居民,为居民的城市生活创造了重要的人文环境。社区建设日益成为影响中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传统的单位管理转变为社会管理。城乡社区的结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中国的社区应该如何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要做哪些改进?近年来,中国各地在推进社区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尝试,总结出很多有益的经验。
围绕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权益保护工作及社区卫生、社会救助、劳动就业等内容,中国出台了相关法规、政策,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了政策保障,使社区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居民生活的各个层面。
本期视点,聚焦中国社区建设,从社区安全、居委会建设、医疗卫生、养老以及大学生社区服务等方面展示中国社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
亘古至今,人类聚居在一起生活,既是生存的需要,也是文明的演化。渴望一个和睦祥和的生存空间,是人类的共识。
“安全社区”一词引入中国,是10年前的事。
与人类聚居生活相比,这一名词显然来得太迟太迟了。
“安全社区”的概念是在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提出来的,会上通过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指出:任何人都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
20多年来,安全社区建设和安全促进活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设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大学的“社区安全促进合作中心”受世界卫生组织委托,负责在全球推广安全社区记号,并在部分国家和地区设立若干“安全社区支持中心”和“安全社区认证中心”,协助和加强计划的推进。
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上,就安全社区建设,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安全社区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杨中。

这位原开滦集团董事长告诉记者,2002年,在中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下,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引入安全社区理念,组织力量开展研究与推进工作。
文件显示,2006年1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正式颁布了由协会起草并负责组织实施的《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标准。同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印发的《“十一五”安全文化建设纲要》都提出了建设安全社区的任务和目标。2009年1月,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下发的《关于深入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在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宣传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由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负责组织开展全国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另以“全国安全社区促进中心”名义开展安全社区建设工作。
根据安全社区建设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心逐步在国内设立若干全国安全社区地区支持中心作为支持机构,协助促进中心在本地区推进安全社区计划,向本地区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单位提供技术支持,促进安全社区在全国均衡发展。目前已成立全国安全社区北京支持中心、上海支持中心、大连支持中心和济南支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