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黑龙江省甘南县兴十四村,呈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美丽壮观景象——现代化厂房,造型别致的文化宫、展览馆、三星级宾馆,停满一台台大型农业机械的农机站,错落有致的花园别墅区,到处散发出浓郁的塞北城镇的现代风情。
然而,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一个由山东移民在荒草丛生、野狼出没的北大荒上白手起家建起的村庄;一个穷出名的生产靠贷款,吃粮靠返销,生活靠救济的“三靠屯”。
付华廷带村民走向致富路
1956年3月,国家号召内地居民移民边疆,山东省临沂县的428位拓荒者来到黑龙江西北部的兴十四村时,这里房无一间,地无一垄,天寒地冻,风沙飞扬,莽莽荒原遍地荆棘,野狼时时出没。
回顾当时的困苦年代,第一代垦荒人都历历在目:“当时我们住的是马架子茅草屋,吃的是菜渣馍馍和糊口粥,一件衣服穿四季,一年到头也挣不来几个零花钱。”
1972年,23岁的付华廷当上了村党支部书记,他给村民许下一个愿:不久的将来咱们也早上吃面条,中午吃馒头,晚上吃米饭。

面对十年九旱荒草丛生的北大荒,付华廷和村民们决定“改土造田”,即先养羊养牛,然后再开荒种地。经过7年“愚公移山”式的苦干,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以及畜舍里的粪肥搬到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沙土地变成了良田。
有了良田的兴十四村开始尝试农业机械化耕作。付华廷回忆说:“当时我看到附近的国营农场开荒种地都用上了东方红链轨拖拉机,一开一大片。我说这家伙好使,一台能顶多少个弯钩犁,咱能不能也弄一台。”
由于当时拖拉机是国家统一调拨商品,没有购买“指标”,有钱也买不到。于是,他们决定自己组装一台。村民们四处买零件,小件背,大件邮,硬是自己组装了两台拖拉机,这两台拖拉机一年就开垦了六千多亩荒地。过去一个强壮劳动力最多能耕种四十多亩地,使用拖拉机后一人能耕种两千多亩。1976年,兴十四村人均产粮2万吨,“三靠屯”成了黑龙江全省卖粮最多的村。
1979年,兴十四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机械化后,兴十四村的村民们一年中有半年空闲。“闲着的人该往哪里去呢?想来想去我认为要想让乡亲们真正富裕起来,还要开辟更多的生产门路,南方有的地方已经靠办乡镇企业发了财,我们为什么不能办?”付华廷决定要搞工业。
于是,从小酒厂、小油坊、罐头厂到中国第一家村办乳品厂,再到中国第一家村办柠檬酸厂,兴十四村人用短短十多年时间,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1997年,他们组建了富华集团。据了解,现在富华集团拥有35家企事业单位、2000多名员工、11亿元以上总资产。
以农为本,围着农业办工业
“这么多年,虽然我们企业越办越大,但农田可是一分没少。我们农村搞工业,必须立足农业,围着农业办工业,围着加工办企业。”付华廷说。
兴十四村的大部分农民走进工厂之后,村集体统一把耕地承包给了18户农民,因为实现了农业机械化,这些村民每年收益相当可观。
兴十四村村民刘书迎是承包户之一,承包了村里1800亩地。他说,每年的收成七十多万,除去雇工费,能赚二三十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