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 孔子“出国”这七年


孔子“出国”这七年


2012-02-15 11:00:39     作者: 文/本刊记者 张 洪    字号: T|T    来源:

在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朱大可眼里,“1993年以后的第二次改革开放,又一个新时期出现了,那就是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全中国都置身于一个新的文化浪潮之中。”

“南方谈话”之后,中国释放出前所未有的能量,发展进一步提速。从2008年奥运会到2010年世博会,以及“全球开花”的孔子学院,中国政府主导下的各种“公共外交”,正在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作为开放的成果之一,孔子学院在世界各地的兴办,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成功案例。中国的汉语教学在不断汲取世界其他文化精华的同时,正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品牌。

汉语:中国最大出口“商品”

2004年11月21日,世界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挂牌。这之后的第二个星期,许琳来到国家汉办工作。那时,这个刚刚诞生的学院还在“试水期”,中国官方对此小心措辞:“初步计划将在全球开办100所。”

 
孔子标准像落户中学校园

一切都不可预料。从第一所孔子学院创办至今,孔子学院一度以每4天诞生一所的速度增加,它在全球开设的速度,引发了世人包括中国人自己的惊奇。8年来,国家汉办在全球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0多所孔子学院和500多个孔子课堂,海外学汉语人数已经超过4000万。

马来西亚媒体Borneo Post(婆罗洲邮报)说:“汉语和普通话正在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商品。”

毫无疑问,“汉语热”风靡世界,拜中国国力增强、经济高速发展所赐。而孔子学院的最初模式也决定了它日后的抢手:外国大学提供所有条件,中方只派遣老师和志愿者。除了老师和志愿者由中国出资,还有第一册教材免费,“我们没有投资。”国家汉办主任、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许琳表示。

开始是以汉语教学为主,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外国人迫切想要了解中华文化。

“汉字对他们来说,一个方块字就是一张画,如果能了解一下中国的文化、中国的习俗,特别是中餐、中药等等,对中华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再学语言就会有积极性。”许琳说。

如今,孔子学院已经成了一个综合平台。凡是涉及中国文化,外方都来孔子学院询问。澳大利亚一家孔子学院的院长告诉许琳,当地人买了中国电器,说明书是中式英语,对方看不懂,于是拿到孔子学院来打探到底是什么意思。还有,他们想来中国的贫困地区赞助建立希望小学,不知道应该去哪里,也来征询孔子学院。

“孔子是一个世界品牌,我们等于是借助品牌的力量,让孔子学院走入了千家万户。”中国社科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淞说。

孔子学院的成功,对冷淞来说,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10年前去世界各地旅游,很多外国人说的第一句话是日语。“这几年明显不同,去各个国家,大家见面第一句话是‘你好’,‘谢谢’。”他说。

冷淞所到之处,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多了起来。还经常能遇到会说中文的外国导游,有的竟然就是孔子学院的毕业生。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更多>>在线调查

在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