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广大文化工作者倍感振奋。他们表示,要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为此,本刊特编发一组稿件,以飨读者。
年末岁尾,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就是文化如何改革,如何打造文化软实力,助推强国路。
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副书记覃志刚告诉记者,今后,中国文联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向中青年文艺人才倾斜,增强他们的荣誉感、责任感、使命感。同时,文联还要积极吸纳新兴艺术领域的人才。中国文联将成立文化艺术培训学院,着力培养和扶持中青年人才和基层文艺骨干,为推出精品夯实人才基础。“送欢乐下基层”是中国文联6年来形成的文化惠民品牌活动,2000多支慰问团队数万人次深入全国各地,让近千万基层群众受益。更重要的是通过已经成立的中国文联的培训学院,给基层留下一支不走的文艺骨干队伍。

过去5年,中国文联和所属单位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0多期,培训文艺人才和文艺工作管理干部9000余人次;作为中国曲艺精品创作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曲艺精品创作班已举办了三届,汇集了中国各地、各曲种当前活跃在创作一线的优秀作者,青年作者则占了总人数的近一半。
作曲家徐沛东表示,“送文化给群众,种文化到基层。我们不仅给他们演出,还要给他们进行一些辅导。让基层的文艺骨干成为新的种子,继续去扩大他们的文化影响,我觉得这个要形成一种长效机制。”
表演艺术家巩汉林说,“让年轻人在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上、舞台上来展现自己。培养人才也是给年轻人更多展现的机会。”
2010年,中国作协制订了《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力争经过10年努力,实现高层次文学人才数量稳步增长,同时加强文学“塔基”建设,培养基层、业余作者,使大批有潜力的人才脱颖而出。中国作家协会新发展会员近2000名,其中45岁以下新会员800多人。中国作协在积极建立青年作家与重要期刊、媒体、网络等机构的联系沟通机制,为更多的青年作家搭建广阔的舞台的同时,在重点作品扶持工作中,给青年作家更 多关注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