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11点,正是太阳高照的时刻,30多位淅川县滔河乡的村民,戴着遮阳的帽子,小心翼翼地把土中的碎片分拣出来。在他们身后,两段破败的城墙静静地矗立着。这是滔河乡下寨遗址的挖掘现场。在2014年丹江口水库水位加高后,这里将被大水永远淹没。
在淅川县,像下寨遗址这样即将被淹没的文物点有128处。
抢救4000年前的文物
下寨遗址位于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北临丹江,东、南临滔河,地处两河交汇处,与南面的滔河乡隔河相望。早在1957年,淅川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就发现了该遗址,1984年河南省文物普查时对其进行了确认。为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的建设,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2008年1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淅川滔河下寨遗址考古队进驻工地。

考古队丁保成教授告诉我们,发掘的目的是抢救文物,同时确保丹江口水库工程的顺利实施。丁教授说:“这里是我国中原地区与长江流域古代文化的交汇地区,通过发掘认识该遗址的文化特点,希望更多地了解这一地区古代的文化面貌以及南北文化的交流情况。”
下寨遗址分为两部分,北部为城址,南部为遗址,总面积约47万平方米。北部是清代同治年间修筑的“滔河寨”,城址呈弧角长方形,东西约820米,南北宽约440米。东南部尚保存部分城墙,城墙残高约6米。对该遗址的挖掘和研究重点集中在龙山文化末期中原文化的南下和早期楚文化的相关问题。
龙山文化距今约4250年到3950年,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龙山文化是铜石并用时代的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历城龙山镇(今属章丘)而得名。这个文化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在下寨遗址的挖掘现场,农民工在考古队成员的指导下进行作业。他们的工作大致分为三部分,挖土、运土和筛土,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工作过程中分拣出文物碎片。这些农民工全部来自附近的村庄。他们告诉本刊记者,虽然每人每天只有20元薪水,但是好在这里离家很近,过来挣点外快可以补贴家用。
也许这些农民工并不了解,他们每天重复的这些看似简单的工作背后的意义。从下寨遗址中已经出土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比如属于石家河文化时代的石钺。石家河文化,距今约4600年到40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发现于湖北省天门市石河镇。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从被忽视到被重视
这几年,《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在中国非常畅销。几乎每本盗墓小说中都会提到一种名为洛阳铲的工具。
洛阳铲的一端是半圆柱形的铁铲,可将地底深处的泥土带出。据传,洛阳铲在明代中叶即流传于民间,盗墓者用它来探测地下土层的土质,以了解地下有无墓葬。如今,洛阳铲也成为考古工具。

考古队丁教授一边演示洛阳铲的用法,一边告诉记者如今盗墓现象仍然十分严重。事实上,丹江口库区的文物保护工作也经历了从被忽视到被重视的过程。上世纪五六十年,丹江口水库初建期间,文物保护工作并未得到应有的考虑。直到1974年丹江口水库蓄水后,随着库水的消落,20余座春秋时期楚国的贵族墓葬群被冲出,青铜器、玉器等5000多件有价值的文物“重见天日”。人们通过这些文物推断,淅川可能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诸侯国——楚国最早的都城。
淅川县是古代江汉流域通往关中的交通要道,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屈家岭文化、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在这里都有遗存。2003年夏,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市县文物部门对淅川淹没区的地下文物进行了复查、论证,核定古文化遗址、古墓葬106处,古建筑2处,古代碑刻1处,古化石和古人类地点19处,总计128处。
如今,在从丹江口水库引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中,文物保护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淅川县文物局文物办副主任黄胜坤告诉本刊记者:“通过这些年不间断地对库区文物分布调查,我们为省里南水北调办提供文物分布图。省文物局南水北调文物保护管理办公室根据我们提供的信息统一安排,每年会批复一些考古计划。”自2005年以来,来自全国各地的77个考古发掘队来到淅川,承担并完成库区发掘项目85个。其余的库区考古发掘项目将在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前全部完成。

黄胜坤表示,淅川县文物局主要负责协调考古队用工和安保的问题。“县里现在发掘的都是淹没线以下的文物,属于抢救性发掘。时间比较短,我们只能有重点的挖掘。”他说。
为了配合文物考古发掘,淅川县在去年成立了文物整理基地。黄胜坤表示这是为了方便考古队复原、整理文物。“成立基地前,考古队都是比较分散的,把文物带到县城,自己找房子整理。成立基地后,他们可以统一在这进行整理。”目前,13个考古队正在使用该基地对文物进行修复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