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这座曾拥有无限荣耀的千年古都,已经为自己的定位摸索了半个多世纪。从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西安先后历经了四轮城市规划:从纺织业重镇、精密仪器制造基地,到西部大开发的桥头堡和中央直接定位的国际化大都市。而这最后的定位意味着中央对这座古都寄予更高的期许。

建设国际化大都市,首先要使城市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大循环。2008年,陕西省委、省政府和西安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发展建设中国最大国际陆港、打造特大商贸物流新城和全球商贸物流中心的重任,交付给刚刚重新组建的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真正的大规模、大动作推进从此开始。
经过近两年艰苦卓绝的奋斗,2010年4月20日,西安保税物流中心正式通过海关总署等四部委联合验收;7月1日,全国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竣工开通。这标志着西安初步具备国际陆港口岸的服务功能。
随着国际产品的产地向内陆地区的迁移,内陆地区的资源、产品也会面向国际市场出口,这必然会衍生出港口功能后移的市场需求。通过西安保税物流中心、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和西安公路码头三大支撑平台,必将为进出口企业进一步降低物流运营成本、提高资金使用率提供可能,使这一国际陆港真正实现西部地区港口后移、就地办单、海铁联运、无缝对接的功能,将西安这一内陆地区城市转化为具有港口服务功能的城市。
“我们不必像以前一样通过天津港进口汽车,西安国际陆港实际上已经被赋予了天津港的口岸功能。”西安某进口品牌销售机构负责人说。同时,作为全国重型汽车、工业机电等商品的出口地,商品通过国际陆港内的西安海关可以直接报关下单,通过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装箱,向西可通过阿拉山口直抵中亚,向东可抵天津港、连云港等港口出海。

数据显示,西部企业通过西安国际陆港办理进出口业务,与企业传统的自主完成运输、报关、检验、港口操作等相比较,每标准箱可至少降低成本300元。
“简单地讲,就是将内陆低廉的劳动成本、雄厚的工业产业基础、丰富的矿产资源与空港、沿海港口强大的航运能力和广阔的国际市场结合起来,使内陆市场与国际市场一体化,连通世界、撬动全球。”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强晓安说。
“我们可以这样描述,发展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通过实现现代商贸物流产业的聚集,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由之路,在此过程中,国际港务区也终将成为西安打造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高地的战略引擎。”西安市副市长、国际港务区管委会主任韩松说。
在西安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西安国际陆港使西安的城市功能更加完备,产业体系更完善,产业门类更齐全,同时,更加推动了西安产业的升级换代。更为重要的是,西安国际港务区亦是整个西部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其自身的功能已决定了园区可以有效地提高西安经济的外向度,有助于大西安的国际化进程。
无论从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布局,还是从区域发展战略布局,以及西安自身发展的需要看,西安国际陆港的建设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借助国际陆港这一平台,西安不仅与沿海港口拉近了距离,更拉近了同世界的贸易与交往距离,以内陆型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为发展目标的西安国际港务区更是对西安迈向国际化大都市目标的实践和契合,也为西安早日迈向国际化大都市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