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浙江奉化市城北6公里处的滕头村,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凭借“生态立村”的发展模式,滕头村被视为中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范本,也是全球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最佳城市实践区的的乡村案例。
今年北京两会期间,滕头村曾利用休会间隙召开了一个简短的新闻发布会,公开向全球招聘世博会滕头馆的馆长。
不同于一般的发布会,这次发布会没有主席台,没有鲜花,只有一块背景板,一个发言台和几分钟的宣传片。相关文件和材料大多使用电子邮件、MSN等即时通讯工具传送,以减少对打印机和传真机的使用。

这场一切从简的新闻发布会,让到场的60多家国内外媒体亲身感受了一个中国乡村对“低碳”的践行。
“一票否决”的村级环保委员会
滕头村的生态实践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生态”一词尚未流行,连“环保”一词也都还有些陌生。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之初,致富是许多地区的最大愿望,尤其是在素有商业传统的江浙地带。滕头村也不例外,更何况当时它还是远近有名的穷村——“田不平,路不平,收成只有两百零”。
80年代中期,一位日本商人找到了村里的支部书记傅企平,表示想投资1000万元办一个小造纸厂。这本来是个好消息,但傅企平考虑到可能造成的污染,拒绝了。
为了说服支持该项目的村民,傅企平把环保局的专家请过来,放映当时还很罕见的环保电视录像片。污染对环境和人造成的伤害,让村民们触目惊心。
这件事让“环保”成为全村的共识。1993年,村里聘请了一位退休环保专家,成立了环保委员会,对村里上的每一个项目调查研究,并拥有一票否决权。这也是全国第一个村级环保组织。迄今为止,已经有50多项高利润的投资项目被滕头村否决。
之后,村里每年都有专门的款项投入生态环境的养护和建设,并规定该款项每年的增长不得低于20%。
村干部傅德明介绍说,在90年代,村里的住宅区就实现了雨污分流,生活垃圾实行统一集运和无害化处理。为了节能,村里三分之一的道路安装上了“风光能”环保灯。住宅区里都装上了太阳能热水器,每年能节约用电5万多度。村里还有两个生态厕所,能够自行采集雨水,年节水量约9500吨。
多年来村民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譬如对生活用水的重复利用,到超市购物时带上环保袋,尽量用手洗衣服等等。
村里有一座大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常年滚动显示村里的气温、湿度和空气质量。傅德明说,除了监测村里的空气质量之外,它还能时刻提醒每一位村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