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算在湖南农村“挨”过了老家的春节,王勃迫不及待地回到熟悉的城市——深圳。过去五年里,他辗转于珠江三角洲的城市打工。学技术,听MP3,上网交友,25岁的他觉得和老家的环境已经格格不入。
像王勃这种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农民工被称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有近1亿人,约占农民工总数60%。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水平比较高,思想开放、思维活跃,渴望融入城市,但同他们的父兄辈一样,由于城乡的二元结构,在养老、住房、子女教育、医疗等问题上,他们仍难以获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

这一逐渐成为劳动力市场主体的群体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频繁换工作,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
“要在城市立足,就得有过硬的本领。”现供职于深圳一家图文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师王勃说。刚进城时,他感到很迷惘,现在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本科生都找不到工作,更何况他这个农村来的高中生。
王勃说,他参加过几次招聘会,和几万名毕业生挤在一起,看见展台就投递简历,到最后几乎都是石沉大海。那段日子他非常消沉,每天就泡在网吧里打游戏,也不愿意回家。但这样的日子不仅没能让他放松,反而心里的负担和压力越来越大。他知道,这样消极的等待不能解决任何问题,要想办法改变。
王勃先分析自己找不到工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没有能拿得出手的“真本事”。每回用人单位问到他具备什么特长的时候,除了在学校里学到的那些东西之外,他什么也答不上来;二是没有本地户口。大部分用人单位都喜欢要本地的毕业生,因为要录用外地,特别是农业户口的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要麻烦得多。
不过,后来王勃发现,这并不表示就业机会等于零。还是有很多工作在招工中出现缺口,只是因为工种低下,薪资微薄,没有太多的技术含量,很多本地人不愿也不屑去做。经过认真筛选,他选择了在一个民营企业里做包装工的工作。虽然薪水很低,但这家企业相对比较人性化,工作不是特别累,而且允许他一直上白班。那段时间,他利用晚上的时间报了一个平面设计的技能培训班。
“那段时间真是太辛苦了!晚上经常拿着书学到半夜,第二天上班的空余时间还在学习。虽然很辛苦,但这辛苦使我很快地找到了一份与设计制图相关的工作。”王勃感慨地说。他已经换了六份工作了,每换一次,工作性质也更接近自己的梦想。现在他已经是一个“有点小名气”的平面设计师,每月的薪水达到3000元。
如今,在各类农民工培训中心,学技能、做城里人,成为一个个有着年轻面孔的农民工的共同梦想。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工正加快转变为技能型工人,提高了就业能力和工资待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新生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更倾向于城市生活,有71.4%的女性、50.5%的男性选择在打工的城市买房定居。此外,他们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泡网吧、下迪厅、染头发、穿时髦服装,还有人办起了打工艺术团和农民工艺术馆。他们也注重完善自己,不少农民工求职者都拿着保育员、厨师、焊工等技能证书来求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