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 钱学森之问:不可承受之重


钱学森之问:不可承受之重


2010-05-14 14:40:42     作者: 本刊记者 张 洪    字号: T|T    来源:

钱学森生前曾数次质疑,中国大学为何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肇始于1992年的高教改革,没有给中国大学带来“钱学森之问”的终解。在此背景下,历时一年半、易稿数十次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俗称“新教改方案”)公开征集民意,引起各界关注,如何使高校环境更适应人才生长成了多方关注的话题。

关注教育本质

读罢《金融时报》刊登的文章《教育绝境》,中国石油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院长陈勉立刻推荐给了几个教授,文中提到,孩子们“大都丧失了学习的兴趣,以考分机器的面目度过人生最美好的年华。”

“虽然文章有些过激,但每句话都是真的。”刚刚把女儿送进大学的陈勉说,“我们的孩子过着一种被安排的生活,他们长大后并不一定是社会需要的人。”

 
教育展会上美、英、日使领馆官员讲解留学政策,有留学欲望的市民数量猛增

2009年,陈勉的女儿从北京最好的中学最好的班级毕业,同班同学中,有一半考上了清华、北大。“大家考得很不错,考完后却在一起痛哭。”

女儿的成绩,国内任何一个大学都可以录取,但她还是选择了去美国。一段时日后,女儿告诉陈勉,虽然那里的学习很艰苦,每天要熬到半夜,但却很开心。她告诉父亲,“考试的时候,老师把试卷放在办公桌上,学生有时间就去老师办公室把卷子拿走。回去后写上几点开考,几点结束,就在自己宿舍里考,要求是不能看书。考完后再把卷子放回办公室。”

“考卷是不是不一样?”作为教授,陈勉有些好奇。女儿回答:“完全一样。”

“如果一样,礼拜一答题会吃亏,礼拜五答题会占便宜,因为可以提前知道考试内容。” 陈勉推测。

女儿告诉父亲:学校里不会有任何人提这个问题,也不会有任何人回答这个问题。这样问,这样答,会失掉基本人格。

一位出生在美国的华人告诉陈勉,在人才选拔机制上,国内太重视考试。考试用两个小时决定人的一生,但是实际上,一个人的成长需要20年,如果用两小时考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要去研究技巧,在两小时内展尽技巧,这样才能考得好。“可是”,这位华人说,“要考察一个人20年做过什么,不用任何技巧,只要一颗心就够了。”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更多>>在线调查

在线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