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壁雪原,天山南北。辽阔的新疆是一首舒展情怀的长诗,那广袤的田野、戈壁,那明媚的蓝天、雪原,那条条延伸至戈壁沙漠、荒山峻岭的公路,是人们印象中最飘逸浪漫的一幅画卷。

是谁在这曾经人迹罕见的地方绘制出了“生命的印记”?是谁在这高高的天山雪原,筑起了条条通营达连的宽阔坦途?在共和国的花名册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个超大型特殊社会组织,担负了我国屯垦戍边的重大使命。
1954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大部、二十二兵团全部和五军一部集体转业,组建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她铸剑为犁,寓兵于民,执行生产队、工作队、战斗队的任务,在天山南北的塔克拉玛干和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建立了一大批农牧团场、工矿企业和新兴城镇。1962年伊、塔事件后,又在长达2019公里的边境线上组建了58个边境团场,使兵团团场呈现“两周一线”的布局,成为新疆经济建设、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巩固边防和维护祖国统一的重要力量。
“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变幻
“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中,兵团公路交通运输事业经历了由初创到发展,由停滞到恢复,由壮大到跨越的历程,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兵团交通人发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加快公路建设、公路养护、道路运输、精神文明发展,使兵团交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它的每一次进步总是伴随着祖国各项事业的蒸蒸日上,走出了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发展之路。”
在兵团交通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局党组书记、局长倪鲁在接受我们专访时开门见山,概要地道出了兵团交通60来年的艰苦历程。

倪鲁局长平缓而温和的语气令人信赖。他告诉我们,昔日的新疆曾被世人看作是遥远、荒凉之境。亘古的天山,是阻隔南北疆交通发展的瓶颈。
兵团成立之初,各团场根本没有正式的公路桥梁。“在冬天大雪封山时人们常被围困在半道上,从北屯到200公里外的一八五团得走几天几夜,如去乌鲁木齐市等城市要1个月的时间才能到达”,农十师一位老军垦人说道。正是在这种极为困难的条件下,为了加强各团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各团场迅速驻营扎寨后,便将改造和新建主要交通干线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