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乡村孩子的艺术梦


2013-09-11 14:26:33     作者: 本刊记者 朱虹    字号: T|T    来源:

布满尘土的羊肠小道,低矮的农家小院,门口的空地上晒着粮食,这是河北省一个名叫端村的普通小镇。每个周末,农妇冯红丽都会带着10岁的女儿刘一芃来到西堤小学,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单簧管。悠扬的小提琴声、低沉的小号和清丽的童声合唱从破旧的教室里传出,艺术的魅力点亮了整个乡村。

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致力于艺术教育、普及和推广的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基金会创始人李风认为,艺术蕴涵着战胜贫困的强大力量,它赋予身处贫困中的儿童以骄傲、自信与尊严。目前,基金会与乡村学校合作,通过专业教师、当地师资及志愿者三结合的方式,教授音乐、舞蹈、绘画、话剧等艺术课程;资助乐器、画具、书籍等,开展面向乡村少年儿童的艺术启蒙教育。 

播撒艺术的种子

    想起201212月管弦乐队招生的那天,刘一芃特别激动。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冬日,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从村子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李风从镇长办公室抱来了一个20寸旧电视,电视上出现了孩子们陌生的场景,豪华的音乐厅里一群穿着正式的人,拿着叫不出名字的东西演奏陌生但动听的乐曲。一曲终了,李风向大家介绍,这是贝多芬的《爱格蒙特》序曲。接着他望着上百名孩子和家长兴奋又些许迷茫的眼神,说:“今后我们要组织一个正式的管弦乐队,教孩子们拉那样的音乐。”

 
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的小学员

刘一芃被悠扬的曲子所打动,尤其是当她看到一个大哥哥拿着单簧管示范表演之后,她马上被吸引住了,“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有一种乐器叫单簧管”。那天,在场的所有孩子都报了名。

目前,在端村镇600名小学生中,有260名参加了免费的艺术培训。每周末,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央戏剧学院、北京舞蹈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专业院校的老师会从100多公里外的北京赶来,给孩子们播撒艺术的种子。

第一次上课,刘一芃特别紧张,“怕不小心把乐器弄坏了”。她睁大眼睛、竖起耳朵,想记住老师的每一句话。母亲冯红丽对女儿的课程也非常重视,她坐在一旁边听边记,“如果孩子回家忘了,我就能教他。”冯红丽说。在她眼中,孩子能够多学一门技艺是件好事。以前她就有类似的想法,可是镇里没有老师,去县城只有一趟公交车,在这个河北农村,艺术教育显得异常遥远。

每天晚饭后,刘一芃都会坐在院子的磨盘边,拿起单簧管一练就是一个小时。四节课后,当她能够完整地吹出乐曲《小星星》的时候,她兴奋地跑到爷爷奶奶跟前,吹了一遍又一遍,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

从那以后,刘一芃开始期待周末,平日里碰到熟悉的人她都会演奏一段,并滔滔不绝地介绍她所了解的关于单簧管的一切。她变得自信多了,因为“老师经常夸我学得快”。5岁的弟弟成了她的头号粉丝,就连妈妈在做农活之余看到电视里播交响乐,也会停下来多看几眼,“现在发现这种音乐也很美很好听。”冯红丽说。

艺术不仅仅是一项技艺

在李风眼中,推广艺术教育并不是仅仅是教会孩子们一项技艺。“艺术能够提高人的道德水准、鼓励创造力,艺术教育蕴含的有关美感的培养、自信心的提升、创造力的熏陶、自律的要求,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一生。”李风说,“我们荷风基金发起‘基础工程’,希望藉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艺术的教育、普及与发展,建立社会发展的强大基础,强壮国民精神,推动国家进步。”

 
孩子们劈叉压腿

“许多人问我,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吃不饱饭,为什么要到乡村进行艺术普及?我会告诉他们,艺术是拯救贫困的一个极其有效的社会药方。”李风说,“特蕾莎修女曾经说,造成贫困最大的原因是人们看不到希望,而艺术却能赋予人们对社会、对未来的乐观和信心。”只要有时间,李风就会租一辆面包车,带着一堆朋友,去端村看一看。“我有一个强烈的信念,让更多人知道并理解我所从事的事业。”李风说。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3-09

中国是一个可以有梦想的国度。人人都有梦想的权利,人人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这就是中国梦。

更多>> 深度报道

守护美丽生灵

长期以来,中国在野生动物保护方面一直在不懈地努力,并将其纳入生态文明建设中,以守护美丽生灵及人类家园,善尽国际国内义务。

保护野生动物 ...

一个物种一旦消失,就不会再生,同时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影响其他物种的生存,对整个生物多样性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