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张澍:百老汇的《四郎探母》


2015-02-04 11:29:23     作者: 本刊记者 张 洪    字号: T|T    来源:

京剧的海外传播

对于2015年赴美演出的城市之一亚历山大,张澍十分熟悉,2004年,亚特兰大交响乐团把他请去,跟该团一起合作了《智取威虎山》,除了指挥一人是同胞,其他全是外国人。

“当时的排练确实很吃力,他们对于京剧的节奏,包括劲头,不是那么能理解。排练了十天之后,才慢慢找到感觉。”张澍说。

京剧在海外传播,张澍认为难度最大的就是教唱,“他们的口音很重,唱出来的味道很难达到那么醇厚。”

外国人为什么喜欢打虎上山?在张澍看来,一是看字幕,能懂,二是发声,他们喜欢,从唱歌这个角度来说,从high C 到high D音区如此之高,“我们唱这个太easy(简单)了。”张澍说。

他表示,京剧的发声需要胸腔、鼻腔和脑后音,跟西方人唱歌完全不同。“包括我们的丹田和他们的发声也完全不同。我们的高音区要高得多。”

说起自己的弟子,张澍说,还是华侨居多,特别是来自宝岛台湾的华侨。

其中,他最喜欢的一位弟子是纽约正华中美文艺社社长白正华。她出生在台湾,年轻时就读于台湾文化大学中文系,来美国后一直从事银行工作。虽然是一位金融界人士,但她从小对京剧艺术非常着迷,大学时就曾登台演出,而且喜欢扮演老生。

当年,正华文艺社将京剧名著《赵氏孤儿》搬上纽约林肯中心舞台,成就了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盛事。

对于自己的弟子,张澍自称下了很大的心力,“一周三天课。教完之后,回到北京,她第一出唱的就是《搜孤救孤》。第二次为了申办奥运,又唱了《捉放曹》。她是一位业余爱好者,但是在票友界水平很高。”

以张澍在海外多年的经验来看,海外侨胞欣赏传统京剧主要以台湾同胞为主,大陆人对京剧的认识多半停留在八个样板戏上,对于传统京剧,台湾人反而有更深刻的理解。不同的是,他们缺乏老师,“身上”不行,没有表演。“从这方面,我们要去多帮助他们。”

在美国,张澍和他的团队教了20多个来自台湾的弟子。他生活在东部,主要在纽约、费城、华盛顿、波士顿等地穿梭。波士顿那边,他亲自去成立了大波士顿剧社,一周开车去三次,教他们演唱。

重返国内舞台

2004年,张澍邀请师父马长礼和谭派第六代传人谭孝曾赴美演出。

18岁时,张澍就拜马长礼为师,作为马长礼最喜欢的弟子,张澍像他的儿子一样,在师父家常住5年,形影不离地悉心学艺。

当年张澍拿定主意去美国时,师父一度并不理解,直到亲眼看到自己的爱徒在美国还是过着原汁原味的“戏班生活”,才放下心来。在国外,单靠唱戏并不能生存。张澍感慨,这是海外京剧艺人的最大难题。

为此,在去留的问题上,张澍一直十分“纠结”。

“我们很想把传统的京剧艺术带给美国,想为中美文化交流发挥一点微薄之力,说好说,做起来却有一定难度。因为那边不像大陆市场运作得这么好,也不可能有固定的观众群,一出戏演好几天。”

在纽约,张澍没事就盯着他最喜欢的央视11频道看,女儿觉得奇怪,爸爸到了美国,看的还全是京剧,张澍说“没办法,爸爸干了一辈子。”

每次看到北京京剧院上演的剧目,张澍就热血沸腾,“因为我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在美国,张澍虽然已经扬名立万,但是,他感觉这里的一切并不能满足自己渴望长时间在舞台上演出的欲望。

“一年半载也会有一场重要的大型演出,站在那里,观众热烈鼓掌,谢幕几次下不来,我也很激动,可是毕竟太短暂,过后又会沉寂很长时间。”

看到中国的观众群日益成熟,自己当年所在的京剧院在中国乃至全球已经成了一个知名的品牌,2010年,在美国定居10年后,张澍毅然选择回国。在长安大戏院进行了一场考试,经过院方投票,顺利地回到了北京京剧院。

回国后,如鱼得水的张澍领衔主演了《赵氏孤儿》、《龙凤呈祥》以及《风雨同仁堂》等剧目,当然,还有他的拿手好戏——刁德一。

55岁的张澍,至今嗓音完好,除了老师教的“发声”方法,还有他自己的长年苦练。虽然舞台上还是当年那个字正腔圆的“老生”,但是张澍的戏迷队伍却在不断扩大。这次去美国西部演出,洛杉矶、亚特兰大都有他的戏迷。“他们肯定会去捧场。”张澍自豪地说。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2014盘点中国 ...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改革的“大动作”。

全面深化改革 ...

2014年,在中国政治领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莫过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