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海外华文教育的春天


2015-03-07 17:17:22     作者: 李红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范围内的“中文热”持续升温,海外侨胞学习华文、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也空前高涨,海外华文教育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据统计,全球目前已经有近2万所各种类型的华文学校。

“日久他乡是故乡,晨昏需上祖宗香”。海外华侨华人不论身居何处,都保持着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保留着和中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海外,华文教育面临资金、师资匮乏等诸多困境,仍不懈前行,这其中就包含着海内外各个组织及很多像麻卓民、于筑生这样的华文教育工作者对华文教育事业的支持和奉献。

于筑生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唱中文歌

麻卓民:

让华裔孩子找到回家的路

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物理系的麻卓民,曾经是浙江省青田县委干部,还在县里的工人大学教过一年书。到西班牙以后,麻卓民和妻子开办餐馆,利用中国文化的独特、典雅氛围和美味的中国餐饮吸引食客。3年后,麻卓民的餐馆经营稳定,但和大多数在国外开餐馆的华人不一样,麻卓民没有继续扩大他的餐饮事业,而是开始投身于华文教育事业。

谈及在巴塞罗那创办华文学校的初衷,麻卓民说,1995年初他去拜访巴塞罗那老华侨汪秀民,汪秀民感慨自己聪明的小女儿一个汉字都不认识,担心将来她回中国连路都找不到;因此希望他想办法办个学校,教华裔孩子学习中文,让他们将来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汪秀民的话震动了麻卓民,为让在西班牙长大的华裔孩子能够找到“回家的路”,成为麻卓民创办和发展中文学校的动力。

1995年在巴塞罗那总领事馆的帮助下,麻卓民和汪秀民等许多侨胞一起参与创办了巴塞罗那第一家中文学校—巴塞罗那华侨子弟学校。这是一家华人社团性质的学校。在该校纪念册的扉页上,麻卓民写了这样一句话:“黄皮肤、黑头发、黑眼睛,这是祖先留给你的印记!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走过多少岁月,你永远都是炎黄子孙!”

从2004年开始,麻卓民又相继创办了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巴达洛那孔子文化学校、巴塞罗那孔子学府三所华文学校,学生人数从初期的454人,发展到2014年的1900多人。

麻卓民创办华文学校的发展历程是西班牙华文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2000年以来,由于当地华人经济快速发展,巴塞罗那华人总数已达到5万多人。麻卓民告诉记者,其中绝大多数侨胞都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到西班牙的,对祖(籍)国的感情十分深厚,也非常重视孩子对祖国文化的学习,因此各种各样的华文学校如“雨后春笋”诞生,西班牙华文教育得以快速发展。据相关人士估计,西班牙华文学校约有50多家,仅巴塞罗那就有华文学校10多所。

近年来,西班牙华侨华人不仅在教育、政治、社会发展等方面积极融入当地,而且加强了与主流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成为当地经济、文化事业中的一份子。麻卓民也通过中西建交三十周年组织活动,以及与巴塞罗那ESERP商学院合作创办巴塞罗那第二所华文学校等,全力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积极为中西教育文化交流搭建桥梁。

麻卓民介绍说,2003年3月,他组织西班牙国家电视台导演、摄像、记者和ESERP商学院董事长、校长5人去中国进行文化教育方面的交流。这次中国之行,西班牙国家电视台拍摄了《细看今日浙江》纪录片,在西班牙连续播放了许多年。并且,ESERP商学院访问了河北省石家庄市师范大学和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并与丽水师范专科学校签署了合作协议。

从此,麻卓民和巴塞罗那ESERP商学院联系更加紧密,2004年他们合作创办了巴塞罗那孔子文化学校。ESERP孔子文化学校是西班牙唯一一所与当地大学合办的中文学校。麻卓民还帮助ESERP商学院创办了西班牙唯一一所西班牙官方认可的、由中文授课的西班牙经济管理学科的硕士班。

2014年7月10日,ESERP商学院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会宫举办2014届硕士生毕业典礼,在包括ESERP大学董事长、西班牙皇家经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席等在内的全场两千余人的见证下,ESERP商学院的特约嘉宾加泰罗尼亚教育部长授予麻卓民“教育银质奖章”和荣誉证书,奖励麻卓民为中西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出的贡献。ESERP大学董事长、西班牙皇家经济金融研究院执行主席先后致辞说,他们对孔子学校达到今天这样的规模感到高兴,并希望和中国的教育界有更多的交流,希望中西友谊长存。

麻卓民告诉记者,西班牙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得益于祖(籍)国社会的崛起。现在学习中文的不仅有华人子女,还包括西班牙人的孩子,大家都深刻感觉到学习中华文化的重要。他说,华文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祖(籍)国的支持,这些年来始终得到了国务院侨办和巴塞罗那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从2012年以来,国侨办已三次派出优秀教师对他们学校的老师进行师资培训。暑假期间国侨办还派出强大的师资队伍到学校举办“中华文化大乐园”和“节庆文化走进巴塞罗那”活动,大大增进了学生学习中华文化的兴趣和教师的水平。

2014年7月11日,为表彰麻卓民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巴塞罗那ESERP商学院授予麻卓民(中间)教育银质奖章

于筑生:

为华裔找回自己的“根”

移居澳大利亚前,于筑生与丈夫吴光华分别是中国台湾省立中学的老师和私立学校的校长。1975年,吴光华到东帝汶帮助当地的侨社董事会创建中学,东帝汶突发内乱,他被迫留在澳大利亚。于筑生带着2岁的女儿随后移居澳洲。

“20世纪70年代,墨尔本地广人稀,华人更是少见,唯有每次去唐人街买中国商品或杂货时能看到同胞。”于筑生说,在那个年代,华裔家长们每天都在为生计奔波,很多华裔子女都不会说中文。作为中国人的后代却不会说自己祖(籍)国的语言,她认为是个缺憾,于是萌发了要办一所免费的周末中文学校,为华裔子女教中文的想法。

随后,于筑生和吴光华创办了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并共同编写了中文教材。“当时家庭的开销完全靠先生一人打工的工资。为了节省费用,只能用最简陋、最便宜的油刷机,一张张地为学生们印刷教材。但随着纸张开销越来越多,以及付给老师微薄的交通费,给他们的家庭增加了不小的负担。”于筑生说,他们共同克服困难,使学校发展出现良好势头,附近的华裔学生纷纷入学,也有更多的社区愿意将服务中心借给他们周末使用。尽管如此,她创办的华文学校仍然坚持了10年全部免费,学校学生人数从70多人迅速增加到3000多人,生源范围覆盖了当地的9个社区。

在周末中文学校,于筑生总是最忙碌的那位教师。当其他老师有事时, 她一个人要教3个不同年级,一间教室容纳不下,她就把学生转移到大厅上课。先教高年级,低年级就复习上周学习的功课。教学采取大孩带小孩方法,高年级学懂了,就要他们试着一对一地帮助低年级的同学们。于筑生说,3个小时下来,除了又累又渴外,看到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她感到更多的是欣慰。

为更好地担当起教师和校长的责任,于筑生又重回大学去读教育学位。当特殊教育学位即将结业时,于筑生迎来一次重要机遇。她回忆说,一天墨尔本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诉她,报纸上登了一则招聘维多利亚天主教教育局官员的广告,老师认为她是适合的人选。可于筑生却表示对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英语水平没有信心,经过老师的一番劝说,打消了于筑生的顾虑。后来在众多申请的人中,于筑生顺利得到了教育局的职位,她是第一个得到这个职位的亚洲人、华人。工作之余,她依然没有放弃学习,又继续攻读了另外3个学位。

于筑生告诉记者,在维多利亚天主教教育局担任教育官员的24年里,她在不同的部门都工作过,同澳大利亚的多所小学和中学的老师们交流与合作,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西方教育理念和经验。在华文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实践中,成功地融合了中西教育之长,摸索出了有效地在海外教中文、传播中华文化的教育模式。

早在中文学校开办的头两年里,于筑生发现一些教学问题,许多老师跟着书本教死书。为了改变这种教学局面,她带领老师们采取中、西并用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引导学生愉快学习,启发学生本身的潜能,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经常运用活泼的游戏、表演、竞赛、小组讨论、欣赏图片、电化方式等教学,引起了学生们的兴趣。

“在每年的校庆和母亲节庆祝活动中,我让每个孩子都上台表演。”于筑生说,要给每个孩子一个舞台,从小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她还亲自动手编写了一套适合在海外学习中文的教材《我的中文书》,并在全校进行海选评比,优秀者获得为教材配图的机会。

于筑生校长和澳大利亚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的学生们在一起

于筑生说,许多孩子在学习一年中文后,就会用简单的中文给国内的爷爷奶奶写信了,这让家长们感到非常兴奋。

据了解,慕名来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的学生越来越多,现已成为当地最大的中文学校,学校人数最多的时候达到7000多人。

40载辛勤耕耘,在于筑生带领下,墨尔本中华民族学校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华裔学生,他们不仅拥有自尊,获得自信,还在遥远的国度找回了自己的“根”。近年来,于筑生多次获得国侨办授予的“海外优秀华文教师”、“热心华文教育杰出人士”、“华文教育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科技创新 撬动...

当前,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车库:创业从 ...

昔日四处寻找合伙人的草根创业者,通过“车库”的孵化,如今,都有了自己的一方领地。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