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铜仁,著名的不只是梵净山


2015-03-07 18:05:44     作者: 武眉凌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峨嵋天下秀,梵净天下灵。”这是慧海法师的弟子通灵法师到铜仁梵净山后总结的一句话。

“铜仁,是当今中国美丽的最纯粹的一座城市。”这是著名作家贾平凹走进铜仁总结的一句话。

“梵天净土,桃源铜仁。”这是梵净山文化形象大使吴小莉的心中的圣境。

“武陵之都·仁义之城”是铜仁正在共建共享的城市品牌。

铜仁夜色

梵净山在哪里 铜仁有多美

在中国的版图上,有一座绵延渝、黔、湘、鄂四省市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的武陵山脉,身高万仞绵亘七百余里的弥勒道场梵净山,就是她的主峰。巍峨武陵山岳,传说是神仙下凡人间的驿站,一站是绝版张家界,一站为清幽梵净山。以梵净山为中轴,簇拥着梵净山的就是中国最年轻地级市—铜仁市的众区县。

写铜仁先说梵净山,一点也不喧宾夺主,因为,梵净山是铜仁出场必戴的皇冠,铜仁市的母亲河锦江来自梵净山高高的密林深处,本来它们是从梵净山流出来的两条江,一条叫大江,一条叫小江,大江蜿蜒,小江逶迤,在崇山峻岭中盘旋跌宕,千回百转后两江牵起手托举出一个美轮美奂的山水园林城市—铜仁。

铜仁是贵州 “东大门”,是西南地区连接中原地区的枢纽,按旧志记载,这片地域即是古代少数民族由黄河迁徙江南,由江南败退云梦洞庭,再由云梦洞庭败退的天之一隅,这片最古老最封建的地域,自人类历史以来,其建制沿革,都附诸楚、渝之辖,“或君、或砦、或司,沿革不常,至明始定为府,居荒陬。”一个“居荒陬”,把这片地处湘西以西的化外之邦、亘古洪荒的地形地貌、诡谲怪异的人文风情,惟妙惟肖地告诉了人们。

铜仁最应该记住的是明朝,即1413年的春天,明朝政府宣布铜仁设府,有了它的雏形。

铜仁的名字源于一则古老的传奇。元时有渔人没入江底,在大、小两江汇合处的铜岩下面,捞得铜人三尊,乃儒释道三圣,此事被明朝第一任府官田载耳闻,甚喜,认定天赐铜人,意在以儒释道王化边地,改良民性,于是改“人”为“仁”,从此这片茹毛饮血之地,慢慢成长为“千户之城”、“思石门户”、“黔东重镇”,以至于贵州史志上有“贵州各郡邑,独美于铜仁”之记载。

在铜仁市锦江两江交汇处,高出水面十多米“孤屿嶙峋,当两江湍流中”的铜岩,见证了铜仁的变迁,这块与“铜仁”有着极深渊源的铜岩,象一位从远古走来的智者,告诉人们在东方,在中国的贵州,那个惊现“铜人”的地方,已经成了人们向往的梵天净土、现世桃源,它的美丽直抵心灵……

铜仁以武陵主峰梵净山和乌江为地理标志,旅游也以环梵净山“金三角”朝圣之旅、石林观光和温泉体验为主打,我到铜仁,先游的是乌江画廊,我是以“中国散文诗人走进沿河”为契机来到铜仁的,沿河是铜仁的一个土家族自治县,是中国散文诗创作基地。

千里乌江千里画廊

一位女诗人对乌江说:“乌江,如果爱剑一般落水,我将以身体为刃,在此刻舟……”

而我面对乌江,除了沉默还是沉默,甚至不敢把纤纤细手伸进碧绿的波心,怕手上的尘埃污了它绿绿的衣襟……也许,静谧才能让江水打开那尘封了千年的故事……

乌江发源于乌蒙山,简称乌江。传说是一乌姓老人救了一条乌龙神,乌龙神为感谢老人而开凿了乌江。她全长1050千米,于重庆市涪陵汇入长江,总流量仅次于长江和黄河,是贵州的母亲河,在黔渝两地孕育了多彩的地域文化。

沿河被乌江一分为二,县城因乌江而成为水上城市。整个乌江,河道狭窄,主航道最宽不过300米,最窄不到50米,总落差为2223.5米,河床高高低低,坑洼不平,坎坷不平的乌江自然有坎坷不平的风景,从乌蒙高原一路奔腾跌宕的乌江,阻挡不了燃烧的战火、更替的朝代,却润泽拯救了两岸的子民。特别是乌江崇山峻岭中的土家百姓,在这里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保存。

沿河土家族山歌大赛,我仔细听了他们的歌词,其实就是史诗。它告诉我们,乌江不仅舟辑往来财富,不仅有“好事者”将毛驴“船载以入”,乌江还“船载以入”“巴人、苗人……”另外,它还船载以入了“信仰”,据唐代义净《求法高僧传》记载:“唐僧二十许人,从蜀牂牁道而出,璇此地,以停调息。”这算是文字记载的最早进入乌江和梵净山的佛徒了。正是有了佛徒的大量涌入,才有了宋代梵净山金顶古佛弥勒道场的创建。所以说乌江不仅是一条自然的河,它还是一条精神的河。

乌江之于铜仁,就像黄河之于中国,就像尼罗河对于古埃及的起源及埃及文化的绚烂,意义非凡。且不说翼王石达开南渡乌江方大定,中国工农红军几度强渡乌江那胜利的光芒依然万丈。乌江,以其历史之美、文化之美、风景之美及乌江人的智慧之美,绘制成了神奇的“百里画廊”。

千里乌江在贵州境内745公里,沿河境内132公里,形成89公里峡谷,五个峡段各有特点,夹石峡山高谷深,溶洞密布;黎芝峡雄奇险秀,滩多弯急;银童峡山形妩媚,湖光镜影;土坨峡滩险浪急,怪石丛生;王坨峡温泉如玉,古道悠长。历代名人李白、杜甫、黄庭坚游览乌江画廊都赞不绝口,有“桂林山水甲天下,乌江山水甲桂林”之美誉。

贵州千山万壑,乌江劈山破岭,千里乌江最为美丽的一段,当为黎芝峡。黎芝峡距沿河县城10公里,因古书有“滩右有黎芝光焉,故名。”“黎芝光”指的是右岸飞瀑高挂,晴天从峡顶透过树枝漏下来的一束束阳光,在水雾中折射出的五彩光环。黎芝峡集乌江山峡的万千风光于一身,峡内时滩多弯急,时惊涛骇浪,时而波光粼粼,两岸奇峰突兀,怪石嶙峋,有刀削一样光滑的绝壁,有似万卷书垒砌的山崖,有茂林修竹,有人字瀑布,最引人处还是乌江上那蜿蜒着的古道栈,像一条条飘浮在水浪上的五线谱,在给人们轻唱一首古老的歌谣,从古夜郎国通往巴蜀,这首绝美的五线谱,就是靠千千万万纤夫双脚扣地,肩挽纤绳,用一个个脚印,一瓣瓣汗珠谱写出来的。而且贵州的天不是“天不下雨天不刮风天上有太阳……”

思南,长在台阶上的古城

乌江之旅思南是必去之地。当乌江这条贵州的母亲河曲折又跌宕地伏行于千仞悬崖之下,奔腾到中流时,它便变得温柔起来,乌江明珠思南县城,就在它温柔的怀抱中。乌江在孕育出神秘斑斓的巴楚文化和夜郎文明的同时,也孕育了思南这样一座古朴俊秀的山城,山城沿着两岸依山修建,呈六级阶梯,所以有“梯城”之誉,整个山城依山修建,参差错落,最大限度地利用了逼窄陡峭的空间,或跨涧、附岩,或骑坎错层……千姿百态,古建筑穿插点缀其间,让山城气韵生动,移步换景,似乎每一个角度都可以入画。

连接乌江和思南古城的是一道道被风雨打磨或光光滑滑或青苔覆盖的石阶,石阶从江边的码头开始,以放射性姿态层层叠叠地伸向山城,它是乌江与山城的联系,也是现代与历史的连接线,它是朴实的思南人的生存方式,也是文人墨客最深邃的诗的框架。

去过黔东南的西江苗寨,那份人间仙境般的美丽至今难忘,但是同样是依山而建,那毕竟只是一个山寨,而这里却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据现在能够找到的文字记载,早在东汉建安六年,即公元201年,思南就开始了县级建制,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

思南古镇最有古韵的是安化街,永祥寺、周家盐号、王爷庙等古建筑都集中在这条街上。

在周家盐号,碰到房主人,他是这家盐号的第六代传人,名周业洪,已是80多岁老先生鹤发童颜,颇有电影里民国学士之风。他说,明清时候,思南有70多家盐号,如今只有自己家基本保持着原貌。

在思南古城林立着许多高墙深院,那高高的封火砖墙,深锁着一个个家族的秘密。如今,很多家庭的秘密随着墙院的坍塌而灰飞烟灭,唯有周家盐号依然保存,我想,这本身也是一个秘密吧。

原来,周家盐号得以保存,源于一个人,一个人三次救了周家盐号。那个人就是我面前这位主人周业洪的三哥周业猷,这位爱国志士,曾“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后无音讯,改革开放后才知其流落台湾,周家盐号在土改时期因其是军属免遭分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是烈属免遭破坏,在2002年城南开发时由于是台属而免遭拆除。随同周业洪老先生进入盐号的高墙深院,身心恍如回到遥远的岁月深处,抚摸着青砖高墙,不禁感叹:一座古朴宅院,竟浓缩了历史的烟云……

思南最著名的景区是思南石林,石林绵延3个丘陵,出露面积4.9平方公里,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迄今发现的发育最完全、生态保存最完好、出露面积最大,最具观赏性和科研价值的连片喀斯特石林。造型各异的石林展示了石芽发育从幼年到青年到老年各个时期的地质特征,演示着乌江流域千亿年的沧桑变迁。针状、剑状、城堡状,千姿百态的石芽,奇中见幽,最有特色的“五大莲台”,非塔非柱,外实中空,状如五朵盛开的硕大莲花并排而立,在最大的一朵“莲花”内,一行四个人可以在此休憩打扑克,本来还可以漂在乌江,随君直到夜郎西去享受石阡,那是著名的泉都,但临近十一长假,我不能错过铜仁的名胜景点。

云雾梵净山

朝圣,弥勒道场梵净山

山不足够大不能够多谜,山不足够险不能高洁,梵净山是难得的两者皆具之山,厚重神秘的山间有着自然深藏的细节。

那是10亿到14亿年前的事了,一座磅礴七百余里的神奇山体,在一次以“梵净”命名的运动中,从被火山岩浆焚烧成一片血红的大海的波涛中,横空出世了。此后它又在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中,不断地裂变、褶皱、凹陷、峭延……终于时光和大自然把它铸造成了武陵源山脉的地标,梵净山以万仞之躯成为黔山第一山。金丝猴、华南虎、灵猫来到这里停止了脚步,银杏、红豆杉、珙桐来到这里也停住了脚步……他们是大自然的精灵,他们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如果不是这样的选择,这些生长于7000万年至200万年前的珍稀植物,早就和恐龙一样,只能在人们的想象中了。是梵净山凭依独步天下的生态环境,一直在保护着它们。

甚至,弥勒佛走到这里也停住了脚步,于是10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这里成了弥勒古佛道场,从此,云雾起时,登上梵净山的红云金顶,有缘的人能看到奇异的佛光,如梦幻的五彩光环中,佛陀的身影,若隐若现,让人和神的情感在若即若离中交流交融。让登山者在佛光的沐浴里收获涅槃式的升华……

来到梵净山脚下,有游人兜售雨衣,想虽不是碧空无云可也不至于下雨吧,还是市委宣传部田琼副部长经验丰富,他说一定要带上。果然,索道还没走完,人便锁在烟雾中,待到下了缆车,竟有丝丝细雨钻进脖颈,外面的世界已是白茫茫一片了。金顶在哪里,云深不知处。因为能见度仅有1米开外,山路几次陡转,田琼都说转弯即到,能感觉到雨雾在飞翔,却听不到雨雾的淅沥,或抓着钢索前行,或扒着裂缝攀爬,这是我最险最刺激的一次登山,贴壁凌空,手脚并用地攀爬,偶尔俯瞰脚下,云雾稀薄处,竟是万丈刀削般的悬崖,步步惊心又步步惊喜,不知转了多少个弯,终于来到顶之上,云之下,金顶高达百米的孤峭石柱,那是令人眩晕的气势。上指苍穹,下临深渊,半山劈破,左右两峰,建有释迦、弥勒两殿。红云双顶上,左右有天桥飞架,山风猎猎,云雾缭绕,万卷书、蘑菇石、晒经台、说法台,一切景观都在云里雾里,特别是那屹立在悬崖边的蘑菇石,在梦里想了千次万次的会面,在电视里图片里见了多次,今日相见,它却犹抱琵琶半遮面。这一根上大下小 较为规则的四方体石柱,约六米高,被另一方体巨石错位叠压其上,亿万年来,这被山风精心雕琢的自然奇观,如戈似戟,是地对天的感慨,还是天对地的青睐,这一朵开在洪荒世纪的蘑菇,已作为梵净山的象征,走进全国人民心中,又作为华夏民族精神和世界天然瑰宝,走向了世界各地。

一个科考者说:“当我们转动地球仪,沿着梵净山纬度转一度,在它的同一纬度内,许多地方都已成荒漠,唯有梵净山还保存有原始森林的生态平衡,成为一片绿洲。”这是因为西太平洋暖湿气流和大西洋孟加拉湾湿热气流在此亲密拥抱的结果,于是,梵净山茂密的原始森林里,繁衍着5000多种生物,其中不乏7000万至200万年前第三纪、第四纪的古老动植物种类,成为人类难得的“生态王国”。

在南方的山谷里

五月的枝头会绽放一种白色的花朵

不知是个怎样的童话

而鸽子变成了花朵

从此她再不能分享

但每一阵风过

她都展开翅膀

没有人知道

鸽子花心里的渴望

这是我最得意的一首小诗,来到铜仁才知道,我笔下的鸽子花——珙桐树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除大量零星分布外,有13个分布成林的珙桐林,是当今世界最集中的野生珙桐分布区。它和冷衫残遗群落一起,不仅是梵净山的特有树种,也是研究古生物、古气候及气候变化的重要对象。

蚩尤后裔最后家园

在梵净山、辰河源的崇山峻岭之间,连绵逶迤着一道几百里的古老城墙,或蛰伏于山脊,或独矗在危崖,破败的残砖断瓦被专家认定为南方长城,南方长城修建不是庇护而是为了排斥一个历史上最苦难的民族——苗族,更确切地说是苗族的“生苗”。

明洪武初年,当时明朝政府推行改土归流政策,老百姓称为“赶苗夺业”,在200多年的时间里,把逐渐控制的苗民称为“熟苗”、“不服王化”地区的苗民,朝廷以“生苗”名之,后筑长城天堑,隔绝“生苗”与“熟苗”的交往,长城外,古道边,烽火曾连天的苗王城,就是当时“生苗”为生存而战的指挥中心。人称“王者之城”。这座集山、水、洞、泉、瀑、峡谷、森林、原始林寨、军高巷道、苗族风情为一体的“王者之城”,从明洪武到清雍正十年(1733年)(苗民归入版图),历经几十个苗王的精心修建,成了地球上的绝版。

我是走了两遍古城之后,才分清这古城之绝的。

首先,是规划之绝。远观以为只有几户人家的村寨,其实人烟稠密。原来,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的官舟河在这里形成“S”形,把寨子一分为二,中间依山势垒砌半圆形石墙,起点和终点都在两端崖壁上,鸟瞰王城,整个王城就像雕刻在大地上的一幅太极图,这一奇妙的布局,绝非天造地设。

苗王城的另一绝妙之处是其青石辅筑的巷道与院落,组成了冷兵器时代与进剿官军巷战的重重迷宫。主道和支道都用青石铺就,主道上是90°的拐角,所到之处都是路的尽头。不熟悉的人随时随地都会迷失方向,进退都是维谷。其实寨子里的路,路路相通,房房相连,每个人家的前门都可以通往另一家的后院,每一户的后门又与另一户的前庭相穿,这“歪门邪道”似迷魂阵的建筑风格,是苦难的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别有洞天

有人说贵州无山不洞,无洞不奇,铜仁也不例外,它也拥有一个瑰丽多姿的地下神话世界。九龙洞长1400多米,面积约700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旱洞,下层为水洞,一般高度30-50米不等,踏进洞门,便如入皇宫,那份雍容华贵,非一般洞穴可媲美。洞内有大厅7个,暗河1条,据说暗河直通洞外碧波锦江。

洞内各类沉积具备。既有渗滴水流沉积物:石柱、石笋、石钟乳,也有片状水流沉积的石棉、石幔、石帷幕、石瀑布以及雾滴凝结的石花、石树枝……时间在洞里长成了童话。

最难忘的是动感九龙,灯光骤灭,黑暗王国里,唯有一弯明月高悬,身边钟乳石就像一颗颗参天古树,忽然一阙悠扬的箫声从潺潺的溪水中袅袅升起,那份寂静里的天籁,是洞外世界永远达不到的境界……

说起铜仁的洞,那古矿洞群,成百上千的矿洞镶嵌在险峻的悬崖上,层层叠叠,也是十分壮观的。

对铜仁的印象是宣纸上晕开的水墨,大气磅礴的那一画,绝不是淡淡的那一痕。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2

过年慰问侨胞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是国务院侨办近年来打造的重要的文化品牌活动。”北京市政府侨办文宣处副处长李晓菲说,“这些年,该活动走遍了世界各地,影响极大,在海外被誉为‘海外春晚’。”

更多>> 深度报道

科技创新 撬动...

当前,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车库:创业从 ...

昔日四处寻找合伙人的草根创业者,通过“车库”的孵化,如今,都有了自己的一方领地。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