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中日战略互惠关系能否触底反弹


2015-01-09 10:29:20     作者: 张旭东    字号: T|T    来源:

令人忧虑的政治右倾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因为在历史问题上,中韩两国对日本的指责以及日本政府的道歉,引发了日本国内民族主义情绪的反扑。自称为“翻案者”的某些日本历史学者指责所谓“自虐”史观扩大了日本过去的黑暗面,有些人公然否认1937年发生的南京大屠杀,呼吁历史应该培养“日本人”的尊严,教科书尤其应该承担此种重任,着重于日本的成就。从思想脉络上看,这些人的立场基本上与20世纪60年代的右翼学者林房雄无异。后者作为第一个系统提出“大东亚战争肯定论”的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种神圣的事业”,目的是由西方帝国主义的枷锁中“解放全亚洲”。他同时反对向青年人介绍如慰安妇或者屠杀平民这类的议题。

 
当地时间2014年12月24日,日本东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及其新一届内阁成员在首相官邸拍摄合影

2012年底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从意识形态的层面看,强烈反应出日本政治进一步右倾化的趋势。安倍再次竞选成为自民党总裁,其核心诉求即要“脱离战后体制”,这赢得了自民党内的主流支持。日本经济的低迷,在领土和领海问题上民主党政策在日本国内受到抨击给了自民党以政治反弹的空间。安倍代表的自民党内极端民族主义派别,其历史观与上述“翻案者”本质上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以大阪维新会为核心,以桥下彻和石原慎太郎为代表人物的日本维新会等更右翼团体也在此次选举中取得大胜。这些团体与自民党的立场相近,其成员中不少人甚至希望日本拥有核武器。在2014年12月14日举行的日本众议院选举中,自民党和联合执政的公明党获得了325个席位,超过了全部475个议席的三分之二,有权强势推翻参议院对于众议院法案的反对意见,使得安倍在未来执政期间将握有更大的政治运作空间。

就目前的日本政府而言,安倍政权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展现出来的历史观与战略观着实令人担忧。安倍个人的历史观,尤其是对于靖国神社的看法令战争受害国人民尤其无法接受和容忍。安倍曾经表示第一次执政时在任期内没有参拜靖国神社,感到“痛恨至极”。他认为“在那些为了国家而牺牲尊贵性命的英灵前双手合十、顶礼祈祷以表示尊敬自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关于这点,不仅邻国完全没有理由出言阻止,也丝毫没有任何置喙的余地。”

在钓鱼岛问题上,安倍政权更凸显出其政策的危险性。安倍在一本书中提及,其为了纪念《美日安保条约》50周年曾经访问美国,并与美国前副国务卿阿米蒂奇会面。同行的小野寺五典议员(安倍第二次执政后任防卫相)直率地问阿米蒂奇:“如果中国军队登陆尖阁群岛(即钓鱼岛)的话,美军会为了保卫尖阁群岛而出动吗?”对此,阿米蒂奇明确表示:“日本人必须先展现守岛的决心才行,如果不是这样的话,就没有理由让美国的年轻人为了保卫尖阁群岛而战死。”受此影响,安倍第二次执政以来在钓鱼岛问题上始终保持异常强硬的姿态。

艰难推进的理性化再思考

化解中日之间的各种困境,首当其冲的还是历史认知方面的争端。相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的各种矛盾和争端,中日关系中的历史因素的影响是相当特殊的。而且正因为掺杂着复杂的历史因素,处理其它问题的时候,更加难以理性化应对。对于破解中日历史认知的困境,两国各自都有重要的课题需要攻克。

首要也是刻不容缓的,是日本国内亟需对历史问题进行全面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曾经担任日本驻华大使的宫本雄二认为,正是因为日本国内缺乏对于二战历史的深入讨论,或者各种不同的看法与结论之间的综合与协调没有完成,使得历史问题成为凸显日本这个国家暧昧与不透明的鲜明例证。随着世代的交替发展,战后特别是邦交正常化之后出生的日本人,不能理解旧世代对中国抱着赎罪心理的人逐渐增多,因而有越来越多的人认为中国把历史问题当成一张“外交牌”来使用,属于典型的误解。

当然,从中国的角度,同样有必要坚持“对日再思考”。有三个问题,是中国自身应当,也是日本民众和国际社会希望中国能认真理性思考的。首先,关于日本军国主义是否复活或者能否复活的理性判断。其次,关于日本政府是否进行了深刻的历史反省以及反省应当满足何等条件。再有,关于“二战”之后日本的国家发展道路应当如何进行客观评价。

客观地说,中日两国国内各自对历史问题理性而客观的再思考,均具有极大的难度。但是这种难度也恰恰体现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如果因为上述问题的微妙与敏感而继续选择回避,则等于任由历史认知的冲突继续左右中日关系的走向,等于放纵极端民族主义情绪和不理性的声音继续侵蚀中日和平友好的基础。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在此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公祭仪式上,习近平主席意味深长地强调:“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日两国人民应该世代友好下去,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共同为人类和平作出贡献。”

除了攻克历史认知的难题外,中日双方还应该全面加强客观地相互了解。根据各种民调数据,中日两国的民众在对方国家拥有朋友或者到访过对方国家的比例都比较低,不足10%,主要是通过大众传媒和出版物了解对方。由于媒体报道多以负面信息为主,而全面介绍对方国家历史、文化,尤其是当前面貌的出版物严重不足,所以有学者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人只知道战前的日本,而日本人只知道隋唐的中国。缺乏相互了解很容易产生误判和曲解,长期的误解会损害信赖并诱发猜疑心,导致负面循环,因此虽然中日两国国民认为中日关系非常重要的比例非常高,但是不喜欢甚至讨厌对方国家的比例更高,可以达到八成甚至九成。

学术界的联合深入研究、媒体的全面客观报道、普通民众积极地民间交流对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巩固具有重要的意义。中日之交不能停留在“理解而不信任、交流而不认同”的阶段。重要的是,中日要在面临历史认知难题和主权争议困难的同时,意识到21世纪全人类的挑战是必须通过合作来维系全人来的生存和发展机遇。两国都需要认真思考怎样的中日关系最符合自身的国家利益,而且应当以更广阔的视野,真正做到发展世界中的中日关系,使中日战略互惠关系的发展方向与世界潮流相一致,为共同开创亚太地区和世界的美好未来而努力!

张旭东

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博士研究生、中美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5-01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纵观全年,中国政府致力改革决心坚定,举措果敢。2014谢幕,2015起航,新常态,新挑战,转型进入攻坚战,改革进入深水区,盘点这一年的中国大事,可以探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脉络。

更多>> 深度报道

2014盘点中国 ...

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元年,中国在多个领域进行了改革的“大动作”。

全面深化改革 ...

2014年,在中国政治领域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莫过于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此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征程上树起一座新的里程碑。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