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人汤”:因传神而精彩

2015-05-11 12:00:00 来源:今日中国 作者:吴 惟

  2015年3月8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在北京病逝,享年82岁。他自幼在其父—中国精细面塑创始人汤子博指导下从事面塑实践,其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96年,汤夙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笔者是汤夙国生前好友,曾跟踪拍摄他十余年,现撰文追忆汤老,以表敬意与怀念。

 

  从传统中吸取营养

 

  “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是我的北京民间艺人系列专题的重点采访对象,我一直非常关注他的作品,每年都会登门采访拍摄几次。他的中外“文化名人系列”面塑作品是他进入古稀之年后陆续创作出来的。这些作品虽不过10厘米大小,但却面目一新,有寻丈之势。它宛若一件件竖幅立体中国画,观之令人既赏心悦目,又震撼心灵。

  头一回采访汤老时,我问他:“据我所知,北京捏面人的艺人不算少,汤家面人与其他面塑艺人捏的面人有何不同?”

  汤夙国说:“‘面人汤’的面人源于民间面人艺术。”他回顾说,过去老家通州万寿宫是个热闹地儿,什么戏曲、杂耍,各种玩意儿都有,其中就有山东来的面塑艺人,捏的都是用小木棍举着的耍货。父亲看了觉得太粗糙,不好看,当即生何亚非出个想法:要是把自己画的画捏成面人多好啊!于是就和捏面人的商量,把他的面全部买下来,回家学着捏。后来,又琢磨着自己动手做塑面,捏的面人也改棍举为板托,作为案头陈列品。这便是“面人汤”面塑的诞生。

  汤老接着说:“我父亲的成功与他的不懈努力分不开。他做面人不单纯是为了谋生,而是有更高的艺术追求。他游历古迹,深入生活,接近群众,走访名宿,从传统中吸取营养,博采众长。他早年结识了梅兰芳、周作人、刘半农,晚年又与张仃、黄苗子、艾青、吴祖光等名家结下深厚友谊。与这些大师的交往使他获益匪浅,艺术逐步走向成熟。”

  不难看出,“面人汤”创始人不仅改变了面人的形式,而且从题材、内容、技法以及材料上都有了革新。普通面塑艺人走街串巷捏的小玩意儿,如:孙悟空、猪八戒、鸡、猫、狗、兔什么的,大多是哄孩子的,小孩子玩坏了,就顺手扔了。而“面人汤”的面人取材于文史哲的时空内容,概括起来可分为书卷人物、戏曲人物和佛教、道教绘画题材,着重人物造型和心理刻画,使作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汤老强调说:“功夫在诗外。父亲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高峰,基于他对艺术的虔诚追求和对生活的坚韧,基于他的博学多识。”

 

“面人汤“第二代传人汤夙国

 

  开拓中国面塑新天地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导师。父亲给汤夙国播下了面塑艺术的种子,为他奠定了事业的根基。汤夙国高中毕业后,恰逢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建院,并成立“面人汤”艺术工作室。他作为父亲的得力助手,从生活到创作,每天都形影不离,渐渐踏上了面塑之路。后来,他又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经过6年本科深造,系统打下了造型艺术的基础,使他得以将绘画雕刻技艺融入到面塑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主张。这是它能够更上一层楼的重要原因。正如著名雕塑家钱绍武所说:“汤夙国具备了将中西两大体系的艺术融会贯通的条件……他的作品既有夸张生动的民间艺术特色,又有扎实的写实能力,既有色彩缤纷的面人传统,又有体积造型的修养和讲究,加上他一贯重视文艺修养的提高,所以所塑的人物都有性格,都有其思想深度,就这一点而论,我认为是目前民间艺术家中绝无仅有的。”

  在汤夙国艺术人生的辉煌时期,创作了千百件作品,于1979年同著名画家吴冠中、韩美林、郑于鹤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了联展,首次让小小的面人登上了中国最高艺术殿堂。自此,先后应邀访问了加拿大、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进行展览、讲学、合作,受到许多艺术家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个展期间,联合国官员为他举办了艺术研讨会,将面人艺术纳入了学术领域,足以说明汤氏面塑艺术造诣之高。

  然而,在丰硕的艺术成果面前,他并未止步,而是在不断地向艺术高峰攀登。他的“文化名人系列”创作就是一例。当我问及这个系列的创作动机时,他说,这得从他的“书癖”讲起。受父母的影响,他从小就爱看书,后来又爱淘书,所藏中国文化、世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近万册。正是淘书、读书深化了他的古典文学和诗词修养。加上职业和爱好的关系,他读了大量中外文学艺术史方面的书籍,包括文化名人传记,如屈原、曹操、辜鸿铭、梁漱溟、黄宾虹、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以及国外的梵高、罗丹、毕加索等等。这加深了他对这些文化名人的了解,更加钦佩他们对于世界文化的贡献,进而产生了用面塑来表现他们的愿望。

  那么,如何表现这些名人呢?水有源,树有根。书法与国画是中华文化的代表性符号,而其先父正是将中国画融入了民间面塑。为此,汤夙国决定将国画与面塑结合起来。在具体结合方式上,受舞台剧的启发,他在面人背后衬以一幅与作品内容相符的国画作为背景,并提款、盖印章,使绘画与面人合而为一,形成一件立体的绘画作品。这种外在形式的结合有助于进一步体现面塑人物的个性和人物所处的背景,起到烘托作品主题的作用。这一创新为中国面塑开拓了新天地。

 

“面人汤”作品

 

  “面人就是面神”

 

  2012年春节前,我去看望汤老,拜年寒暄之间,聊到了他的“文化名人系列”创作进展。汤老说,眼下正集中精力撰写《面人汤传》,“文化名人系列”创作是见缝插针进行的,彩面始终都备着,只要有了灵感,便会立即动手把它捏出来。他边说边指着展柜,让我看他的几件新作。他专门为作品定做了玻璃盒,这样展示起来,更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以下是他的几件作品,现举例赏析之。

  《国画大师黄宾虹》最吸引人之处,当数造型质感酷似的脸。更确切地说是人物高雅的气质和穿透力极强的眼神光。从脸部往下看,是一件从衣领直抵脚面的长袍。作品整体看上去俨然一祯以面当墨,大笔泼洒,一挥而就的灰色调的山水画,中国画笔墨中的干、湿、浓、淡被他娴熟地融入了面塑作品中。而面塑主体黄宾虹两袖之间的那个小小的蓝皮速写本,似乎在讲述着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的写生创作实践,恰到好处地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国学大师梁漱溟》中黑色瓜皮帽和藏青色或赭墨的具有丰富色彩变化的长袍,将梁漱溟这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代学人定格在他所处的时代。精心刻画的、从眼镜边框透射出的眼神和刚毅的口型,与在宣纸的背景上以泼墨书写背景的墨迹相得益彰,刚好契合了大师的呼唤:“这个世界会好吗?”第一代“面人汤”汤子博曾说过,“面人就是面神”,即面塑要以传神为法则,“神”重于“形”。

  《汨罗魂》运用中国画泼墨大写意的笔法,白色的长袍长袖,如同汩罗江滔滔的江水;长发蓬乱,衣带飘然,昂首手指苍天,以示“天问”。表现了诗人屈原对当时昏庸皇帝楚怀王统治下的楚国国运衰落、道义泯灭、倒行逆施,哀鸿遍野的社会状态的极度悲愤之心。

  《美术大师毕加索》系汤夙国赴欧洲旅行时,参观毕加索纪念馆后有感而作。他以现代意识和新颖手法,将中西艺术融为一体,配以毕加索所画《最后的自画像》,这该是面塑艺术的一个大胆尝试。此作品最具视觉冲击力的部位当数人物头部。作者以较深的赭石色,综合了丰富的彩色语言,仅用手、脚和头部三点,巧妙地传达了他对毕加索大师的钦佩和崇拜之情。

  艺术贵在创新。汤老在耄耋之年,其艺术之生命力却依然不减当年,新作佳作仍不断问世。对于汤老的作品,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侯一民先生曾评价说:“当汤夙国进入老年时,他的面塑,无论钟馗飞动的蕦袍,无论屈原激昂的广袖,无论李清照的面容,以及广涉中外的名人肖像都不亚于巨型的雕像。我真希望汤家的面塑艺术能够发扬光大,得以普及延续,不要断了档;真希望至精至美的面塑使孩子们的床头除了芭比娃娃和凶恶的变形金刚之外,多一点民族文化的记忆;更希望让收藏家手中,多一种传之后代的民族微型雕塑项目,并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珍品。”

1
关于我们| 纸刊订阅| 电子刊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