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睡醒了的“东北虎”

从公平原则和国家安全看振兴东北
薄熙来:坦言问题 理清思路
我们的眼睛看辽宁
沈阳踏上破冰之旅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起航”
告诉你一个新鞍钢
资源枯竭型城市涅槃的曙光
台资企业在辽宁生根发财
找回昔日的辉煌


资源枯竭型城市涅槃的曙光

文/本刊记者 华少君

阜新、抚顺、盘锦是辽宁省三个典型的资源城市,都面临着资源枯竭,城市艰难转型的困境。如果把城市比作人的话,他们都因为几十年过于辛劳的付出,现在都是一身的伤病,行走蹒跚。但是,这几个城市并没有放弃,在振兴东北的历史机遇下,他们重新抖擞精神,希望能在涅槃中重生。他们坚信希望,就在前方。

阜新——由“黑”到“绿”的经济

“2003年养香菇和观赏花挣了一万多元,明年有经验了,技术更好了,还能挣得更多。”当聊起承包大棚一年的收入时,下岗两年多的李克山的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

在阜新市细河区四合镇碱巴拉荒村的农业园区见到李克山时,他正在承包的大棚里满头大汗地忙活,棚内整齐地排满了一个个菌柱,有的上面已经长出了肥硕的香菇。

在李克山身上,发生了一个富于戏剧性的身份转变。2001年,他还是阜新一家煤矿的工人,而现在他却种起了花,养起了香菇,成为了一名“农业工人”。“像我这样下岗以后承包大棚的工人很多,不管干什么,只要有致富的希望,我们都愿意尝试。”李克山说。

阜新是一座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建国后的50多年中,为国家生产煤炭5.2亿吨,发电1500亿千瓦时,先后有几十万职工把青春年华献给了新中国的煤电事业,说起那段历史,今天的阜新人脸上依然写满了骄傲:"阜新运出的煤,用车皮连起来,可以绕地球4圈半。”

抚顺下岗职工自谋生路方式各异

今天的阜新却成了一座典型的资源枯竭城市。从1986年新邱区两座煤矿报废开始。枯竭的煤矿逐渐增多。1953年开始投产的海洲露天煤矿,当时为亚洲最大的机械化露天煤矿,目前尚存的采储量仅剩1050万吨,预计到2006年就要关闭了。40万依靠矿山生存的职工及家属大部分下岗或失业,与煤电相关的地方企业也陷入了关闭停产的窘境,全市处于最底生活保障线下的居民有19.98万人,占市区人口的25.4%,远远超过“警戒线”。

这样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一旦煤挖完了,它该向何处去?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艰苦探索以后,不甘心坐等机遇的阜新人,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重点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化服务业,调整优化第二产业,大力培育替代产业,促进阜新经济复兴。转型方向的确立是建立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的:阜新土地多,人均耕地达6亩,加之百里矿区有大量可利用的废弃地,土地资源相当丰富,而且气候、土壤、光照条件非常适合粮食、花卉、食用菌的种植,另外东北天气干燥寒冷,不利于疫情的传播,也十分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路子找到了,阜新人大胆地干了起来,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阜新已经建起了15个农业园区和30个专业小区,吸引到了上海的大江集团、光明乳业,河南双汇等60多家大型企业。双汇更是把年屠宰100万头生猪的生产线建在了阜新。就这样,一头是千家万户的农业圆区,一头是名牌企业的大市场,下岗矿工养鸡养猪不愁销路。因为上海大江集团和河南双汇集团一年就可以消化掉1500万只肉鸡和100万头生猪。蘑菇也不愁卖,澳门欧亚集团的研发中心在这里有7000吨食用菌的加工线,能带动2000个食用菌大棚的生产。如今,阜新已经初步形成家禽、生猪、食用菌、奶牛、肉羊、獭兔肉兔、牧草花卉、杂粮等8条产业链,2003年头几个月GDP增幅为20.4%,增幅为全省第一。

阜新市计委主任刘文启说:“按照计划,在2003年至2005年的3年时间里,阜新还将通过招商引资等手段再建设35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最终实现安排4.2万下岗职工就业的目标。”顺着这条路,我们有理由相信,阜新会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

抚顺——未来的北方石化城

与阜新一样,抚顺是辽宁省另一座因煤而兴的城市。据考证,大约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居住在今抚顺西露天煤矿一带的先人就已经从土层中发现了黑亮的煤炭。但当时,先人们还不知道煤能够用来取暖和做饭。于是把煤雕琢成耳坠、耳环等装饰品。似乎从一开始,抚顺这座城市就与煤结下了不解之缘。 清朝定都北京后,抚顺因为靠近皇室陵墓,清王室恐伤“龙脉”,严禁开采煤矿。直到鸦片战争结束以后,政府财政困难,国力日衰,不得不取消开采抚顺煤田的禁令。而不久之后的日俄战争,俄国将南满铁路转让给了日本,抚顺由此成为日本帝国的一大宝库,日本人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不计后果地疯狂掠夺这里的煤炭资源。然而,抚顺更大规模的开采是在新中国建立后。建国初期,抚顺煤矿几经改造一再扩建,规模空前壮大。当时,拥有13万名职工的抚顺矿物局是全国煤炭行业的超大型矿物局之一,有比喻说抚顺成了共和国的动力燃料炉。而今,当记者站在观景台上俯视曾经有着辉煌过去的抚顺西露天煤矿时,发现昔日如火如荼的壮观的采矿场面早已随风逝去,巨大的矿坑一片死寂,笼罩着沉沉的暮气。 据了解,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抚顺矿务集团,拥有5万多名职工,但目前拥有的煤炭可开采储量仅9000多万吨,年生产能力600多万吨。而整个抚顺矿区有国有和集体职工9.4万人,下岗和退休职工12.5万,将近40万职工和家属的生活难以保证。而全市更是有28.6万人下岗,18.4万人待就业,有18万退休职工,367家企业12.3万人没有能力参加社保。一连串沉重的数字说明压在抚顺肩上的担子很沉很重,老工业城市多年沉积的旧痛需要治疗,然而对于抚顺,今天更多的还是振兴的希望。 抚顺矿业集团党委副书记王三立告诉记者,与其他资源枯竭城市相比,抚顺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抚顺矿区现有3种资源可成为转产基础:一是储量36亿立方米的油母页岩,相当于一亿吨储量的油田;二是已经探明的89亿立方米煤气层,相当于2000万吨标准煤;三是城下压煤和矿井煤柱还有1.5亿到2亿吨的储量。这三种资源能量相当于建国以来抚顺已开采的能量的总和。他们的计划是,到2006年,建起一个年产60万吨的炼油厂,带动矿藏的开采,为抚顺带来6000个就业机会。

抚顺露天矿组织职工进行技能竞赛,随时准备迎接机遇和挑战。

其实,言及转型和振兴,抚顺还有很多可以凭借的优势,比如说工业,抚顺拥有固定资产6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0多家,其中大型企业就有21家,资产总额329亿元,石油、石蜡、润滑油、合成树脂、化纤、钢材等在全国有着比较重要的地位。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也是抚顺的优势产业,中国石油抚顺分公司是中国石油的骨干石化企业,目前拥有3个大型炼油厂、4个大中型化工厂,原油一次加工能力920万吨,石油化工产品生产能力100余万吨,是中国北方最大的石化工业基地。二是抚顺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最大的存续企业,具有20万吨石油化工和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能力,并已经列为中国石油的精细化工基地和催化剂基地。根据抚顺“十五”(2001年——2005年)规划与2010年发展设想,石油化工与精细化工是全市“十五”期间以及“十五”以后超常发展的主导产业。到2010年,两大产业将完成大规模的技术改造,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经济效益都将实现翻番升位,综合发展水平将会得到极大的提升。到时候,抚顺将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北方石化城。

抚顺是雷锋精神的发源地,当年雷锋就是在这片土地上度过了他一生中最激情燃烧的岁月,他去世后,长眠在了雷锋纪念馆的墓地里。今天,一代又一代被雷锋感动过的抚顺人,将再次借助雷锋精神去面对艰难的转型之路。

盘锦——用“比较优势”创业

辽河油田是中国第三大油田,从1967年在盘锦境内打出第一口探井开始,历经30多年的开发采掘,已累计生产原油2.78亿吨,天然气670亿立方米,分别达到已探明可采储量的70%和80%。以现在的油气储量和开采条件,再过10年左右,辽河油田将会面临无油可采的困境。虽然盘锦的“枯竭”情况和面临的压力远没有露天煤矿阜新、抚顺等城市那样大,但盘锦市政府还是提出了“未雨绸缪,考虑长远发展问题”。避免盘锦“因油而兴”之后,“因油而衰”。 在兴隆台区委书记姜冰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兴隆台辽河文化园区。记者看到,在园区街道的两边,布满了各种各样的工艺品店和文化场馆,出售精美的玉器、瓷器、古化石工艺品等。在街道中部,还有连成一片的七、八个画家画室。里面形形色色的绘画作品明价出售。姜书记介绍说,这些画家都是通过优惠政策从全省各地吸引到盘锦来的。当问到为什么搞这样一个文化园区的时候,姜书记侃侃而谈:“我理解的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就是根据中央的政策,结合我们本区域的优势来发展来转型。我们当时动了脑筋,就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来促进城市转型,辽河文明影响了中国文化1000多年,在这里出现了很多少数民族的文明,这是我们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再加上有很好的自然风光,是画家作画的好地方。我们辽河文化圆区遵循市场规律来发展文化产业。这里面既有文化的东西也有经济的东西,我们要形成两者的良性互动,既能提高城市的文化素质,又能带来经济效益。”

除了文化园区,兴隆台区政府还因地制宜的建立了一个石油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石化产业。姜冰说,在中国各主力油田产量下降,已经满足不了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供求关系的不平衡只能通过进口来解决,而进口石油这样的战略物资对国家来说很不安全,搞这么一个技术园区是很有必要的。我们在这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盘锦就是一个因油而生的城市,我们有很多石油方面的高级人才。另外还有一个现成的油田可以做各种实验,这是搞石油高新技术所必须的。就在采访的当天我们得知,有一个韩国公司愿意投资这个园区,赶着过来签署合同,姜冰说,正是我们这些优势对他们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 另外,盘锦的生态农业发展得也很红火,形成了一些品牌效应。盘锦大米以其味香质佳在京城小有名气,而个大肉鲜的河蟹则成为了东北人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在采访过程中,姜冰书记的一席话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说,东北振兴真的要先震人,所谓“震”人,即使要震动一下东北人的思想,要改变以前一些东北人等、靠、要,说得好听不干活的坏习惯,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要敢干,快干,实干,要诚信,遵循市场规律办事,只要这样,东北复兴才有可能。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