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今日视点

睡醒了的“东北虎”

从公平原则和国家安全看振兴东北
薄熙来:坦言问题 理清思路
我们的眼睛看辽宁
沈阳踏上破冰之旅
大连:国际航运中心“起航”
告诉你一个新鞍钢
资源枯竭型城市涅槃的曙光
台资企业在辽宁生根发财
找回昔日的辉煌


一位生长于东北的经济学博士这样描述东北曾经对国家做过的贡献:我小时候住在铁道边上,每天看到一列列火车往南开去——拉粮食的、拉煤炭的、拉原油的、拉原木的、拉汽车的、拉各种制成品的……。而从南边回来的列车则空空如也,顶多有几车皮毛竹拉进东北。后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东北陷入了困境:一批老企业技术跟不上了,设备落后了,大量的工人没活干了,资源枯竭了,煤矿快采光了,原油也快开采光了,市场也被取代了,社会保障体系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来……曾为共和国贡献过青春和热血的东北老了!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沉寂了20多年的东北将再次令世人瞩目:成为未来中国新的经济增长地带!自从中共十六大明确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支持以资源开采为主的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重大战略决策之后,东北一天天“热”了起来。国家计划成立“东北办”、610亿元人民币的第一批“振兴项目”进入实质性操作阶段……东北人将以何种姿态面对这一历史机遇?振兴之路如何去走?他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今天的东北人在想什么、做什么?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会给海内外投资者带来什么商机?2003年岁末,《今日中国》杂志社派出三批记者分赴东北三省进行深入采访。从本期起,我们将分三期进行连续报道。

 

我们的眼睛看辽宁

文/本刊记者 张娟

天寒地冻、人豪爽爱喝酒能海聊、猪肉炖粉条子“可劲儿造”、笼罩着浓烟粉尘的破旧城市、曾经辉煌又陷入“老大难”的国有企业、大量的下岗职工、陈旧的观念、“傻大黑粗”的产品……这是赴辽宁前,我们主观提炼出的“辽宁形象”。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大连开发区视察工作

由于采访小组四个人都是第一次到辽宁,对于东北的冷,大家做足了准备。我们选择了由南而北的路线,把大连作为东北之行的第一站。抵达大连时,一场温和的小雨迎接我们的到来,同行记者小徐厚厚的雪地靴显得有些夸张,而大连街头姑娘们的着装感觉上比北京人要时尚俏丽许多。市府新闻办的小李告诉我们,大连气候怡人,最冷的时候在每年1月份,气温在‐10℃左右,就冷那么几天。

作为国家首批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大连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中处于怎样的地位?据说东北内陆一个市的代表团,到大连考察后羡慕地说:“如果我们也临海那该有多好,就是出1000个亿,能造出个海,也值。”这感慨让人体验到城市拥有港口这一战略性资源的优势所在,而大连建立“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定位也正是将其发挥到极致。港区一体化、打造国际物流港、为东北其他地区的发展做好服务,在大连港、大连保税区,我们亲身感受到一种速度、一种热情“市场经济已经把我们甩在后面了,这次要再不抓住机会,都对不起后人,兴许多少年后,在‘曾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做出过贡献的人们……’那省略号中的点点点里就有我们的名字”,豪爽中透着幽默。

东北装备制造业规模宏大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刘国忱对振兴东北的“冷思考” 更具理性色彩。这位经济学博士出身的官员认为,振兴东北,不能浮躁,不能急功近利,同时政府的模式必须尽快转换,将属于市场的职能还给市场,他认为工业需要集约化,特别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着需要按产业及协作关系建立工业园区、产业带,需要联合,但由于目前的“诸侯经济式”的官员考核机制,谁的项目多,效益多,政绩就好,这样会造成黑龙江多少、吉林多少,辽宁多少,辽宁又大连多少,沈阳多少,互相争项目,谁也不肯相让,而这源头在他看来是现有的干部的政绩评价体系,“它和我们的工业发展是两股劲”。 “振兴老工业基地不只是振兴工业,振兴没有旁观者”,在大连旅顺,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家韩伟,以自身企业的发展现身说法,剖析东北人身上“唯官、唯上”意识对发展经济的阻碍作用,他认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关键是体制和观念的改变”。

从北京出发前,上世纪60年代经常到鞍山出差的父亲告诉我他对鞍钢的印象:坐公共汽车时,车上几乎全都是穿工作服的鞍钢工人,一挤一身黑。而在我的想像中,钢铁厂也多是纪录片中的场景:林立的烟囱、飞溅的钢花、挥汗如雨满脸煤灰的炉前工人。但走进现在的鞍钢,我们看到,现代化的钢铁厂原来是这个样子:整洁的环境、整条生产线上看不到人,很少的几个专业技术人员坐在操纵室里,产品也不再是印象中的傻大黑粗。头一天刚从国外回来、还没来得及倒时差的公司宣传部部长穆铁健谈到鞍钢几年来的技术改造取得的成果时充满自豪,但同时坦言鞍钢目前在发展中遇到的最难而企业本身又无法解决的问题是人的问题!人往哪里去,其实这也是辽宁省在振兴中共同遇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阜新、盘锦、抚顺都属于辽宁因资源形成的矿业城市,走进这些地方,并没有想像中的那般没落、衰败,空气也不是想像中那样的污染严重。像中国其他城市一样,它们也有开发区、工业园区,有繁华的商业街和喧闹的步行街,只有市区中仍然突兀的巨大的烟囱或油井架向人们标示着它的资源型城市的身份。阜新、抚顺城市的沉陷区则为它们另一种身份做了注释:城市赖以生存的资源枯竭了!因煤而生、因油而生的城市,油没了,煤没了,人怎么办?没有多少现成的经验可借鉴,这里的人们在艰苦探索中寻求城市转型的路子。

沈阳曾经的皇城气魄和大工业留下的印迹并不因烟囱的拆除而消失。透过一些细小的地方仍可以感受它的不同凡响。这里以“中国”冠名的东西很多,如“中国裤子城”、“中国鞋城”“中国家具城”……据说这都是得到行业认可的,其规模多大说不太好,但留给人想像的空间很可观;而“大”字好像历来是他们喜欢的字眼,留心观察一下,“大南门”、“大西门”“大东街”、“大西电子市场” ……一个几平方米的香烟铺,也将“人民大会堂”这种香烟牌子放大许多倍作为店铺的招牌。所以走在沈阳街头,你会发现有数不清的“人民大会堂”。 沈阳的中山广场,毛泽东主席有力挥动手臂的塑像高高耸立,当年对东北曾倾心关注的共和国开国领袖,仿佛仍在默默地注视着这片土地和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当年毛主席曾说过:全国开经济工作会议的时候有两个省不能不来,一个是浙江省,因为它是鱼米之乡,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而另一个就是辽宁省,因为它是全国工业基地中的重中之重,在五六十年代辽宁的GDP是中国的老大,”辽宁省省长薄熙来这样介绍。他还形象地将辽宁比作“共和国的长子”,而今步履蹒跚的“长子”如何走出自己的振兴之路?

在沈阳铁西区,我们采访了沈阳电机厂,听厂长讲述这个国有老企业如何背负历史遗留的3亿多元的贷款,每年支付2500万元利息、用老旧的设备超负荷运转,生产出俏销市场的电机(其中有多个产品用于国家重点工程的配套产品),并创造连续三年增长30%的速度。对于振兴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他们感到更多的是压力,怕失掉这个机会:活多是好事,接吧,干不过来;不接吧,得罪了客户,以后谁还订你的货。目前厂里一个项目改造工程在争取进入“第二批东北振兴项目”,他们最大的愿望是能轻装上阵,但不知如何才能卸下贷款包袱? 15岁入厂的全国劳模杨福信,与企业一同走过辉煌期和困难期,身边都是一个个多年前带出的大龄徒弟,为了减员增效,厂子已多年没有招收新工人了,朴实的老工人说得尽快培养年轻技术工人,这样厂子才能持续发展。一名女工讲述她由电话接线员到车间当工人的心理变化:当初怕人笑话、痛哭流涕,现在感到“尽管不如过去轻松,但收入比过去高了一倍,能得到实惠就行,还讲什么身份?”我们感觉到这里的人们的观念实实在在地在变。

这种变化在以后的采访中也得到了印证。在所住宾馆附近的太原街,我们有意识地跟几个服装摊主聊天,他们多是因企业效益不好而下岗的工人,牢骚多、怨气不少,怀念曾经红火的企业、痛恨贪官、感叹生活的不易,但同时又充满希望:踏实做买卖挣点钱的想法早已替代了刚下岗时失掉国有企业“工人老大哥”身份的失落感。他们希望通过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能让企业好起来,“如果真能再回到单位上班,那肯定会特别珍惜。”退一步讲,即便回不去,东北经济好了,人们手里有钱了,自己的生意也会好做些。

我们曾多次到过市场经济发达的南方地区采访,相比南方开放城市,我们感觉辽宁人的观念和意识还更多地留有计划经济的痕迹。但在沈水之南的浑河开发区,与国际接轨的全新的管理理念、以产业格局吸引投资者的大手笔令我们眼前一亮。开发区的副区长为我们阐释“先进装备业”的概念:传统装备业加网络、智能、芯片,这里为东北传统装备业装上翅膀。同一个城市,体制的差异、人的观念的差异就已不可同日而语。而辽宁省地区间发展的不均衡就更明显了,这也是其振兴中不得不认真面对的一个问题。

在辽宁期间,我们有时想刻意印证一下行前提炼出的“辽宁形象”。走过几个地方,基本没碰上“喝大酒”的情形,餐厅的情景与北京差不多,分不同的菜系,大盆的东北菜要到地道东北菜馆才吃得到。在沈阳抽空看了一场二人转(一种流行于东北三省的地方戏曲剧种)。进入剧场,超高分贝的音响震得耳膜发涨,地道的东北话半天才适应得了。演员个个有“绝活”,表演起来也绝对卖力,台上台下热热闹闹地你呼我应,剧场里红火异常,不时有小姑娘追星般的尖叫声。辽宁的一位朋友讲,美国大片在他们这里的中老年人中几乎没什么市场,绝对拚不过二人传,东北民间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传”之说,不亲临其境,无法理解它的意思。辽宁人敞亮、爱红火喜热闹,他说这也是辽宁为什么能发展那种一呼百应的大工业的原因,当年能做“辽老大”,现在又有什么理由振兴不了呢?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