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惟
我和梁祖望先生是两年前认识的。他家住在北京阜成门内白塔寺脚下一个静谧的小四合院里。大门里左边是一棵石榴树,果实累累,从墙里伸到墙外。庭院深处靠东边是葡萄藤,院中央搭个大凉棚,上面爬满了藤蔓,串串玫瑰紫晶莹剔透,非常诱人。夏天在这儿乘凉休息,会让你找回老北京四合院那温馨的感觉。
走进他的书房(实际上它着实是一间玩具屋),我一下子被那琳琅满目的玩具吸引住了。桌上、墙上、书架上随处可见。令人眼界大开。我说:“这简直是个玩具博物馆。”他说:“这些仅仅是个零头,大批的都在仓库里呢。”我半开玩笑地说:“你成‘老玩童’了,看来你这辈子与玩具结了缘,咱就从这儿聊起吧。”
他说从小就喜欢玩具,什么斗空竹、放风筝、看小电影(即拉洋片),还自己动手用牛皮纸刻过皮影玩儿。那时候的孩子玩的是时令,阳春三月大伙儿一起到郊外放风筝;五月女孩子在家里缠香包、粽子包,男孩儿养蚕;六七月雨季,女孩儿做一种叫“扫晴娘“的剪纸,粘于竹杆,挂在窗外,寄托自己盼望天晴的心愿;到了八月中秋,孩子们便争先恐后地去买兔儿爷祭月;九十月份天气转凉,就在家里下棋;腊月、正月,自然是玩空竹、风车、太平鼓、放鞭炮,欢欢喜喜过新年的时候。玩具给梁先生的童年留下许多美好回忆。
从小看大,由于爱好的关系,成年之后的梁先生做起了工艺美术工作,曾任北京特艺美术工厂厂长多年。退休之后时间充裕了,他把全部时间和精力投稿到了民间玩具收藏和研究中。10年前,他和几位对玩具有共同爱好的人走到一起,成立了民间玩具研究会和玩具协会,他被推选为民间传统玩具协会秘书长,从此,他便把对这项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当成了义不容辞的任务。为收藏整理民间玩具,在10年多的时间里,他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寻觅了万余件。他把每一件藏品整理编号,在背后贴上标签,标注名称、产地、时间,并将它的玩法,意义纪录下来,以便供后人研究参考。
他说,我国是一个民间玩具历史悠久的大国,藏量丰富。在他收藏的玩具中有泥、纸、竹、石等多种材质,且以泥居多,这些玩具来自北京、河北、陕西、山东、浙江、江苏等地,各具浓郁的地方特色。北京的精制鲜亮,江苏的细腻柔和,山东的粗犷夸张,陕西的质朴实用。其中不凡大量佳作,如百子图、八抬大轿、三百六十行等。都是著名民间艺人韩增启先生亲手做的。韩老已不在世了,梁祖望正惦记着给他办个回顾展,以表对这位生前好友、老艺人的敬慕之情。

过年了,风车让老哥俩回忆起童年愉快的生活。 |
谈及玩具的作用,他说,别看玩具小,它却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哲理。比如拨浪鼓,利用声学原理,风筝是借助风力;七巧板虽然只有简单的形状,即可以摆出自然界的很多东西。在玩儿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学到许多知识,玩具是孩子们的启蒙老师。
近几年来,在收藏的同时,梁祖望还在为弘扬中国传统玩具文化,四处奔忙。他深知弘扬传统文化需要从娃娃抓起。1999年,他给18个区县的美术教师讲脸谱。他在北京88中传授民间玩具知识;今年他又接受太阳石民间工艺艺术团全智教育实验中心的聘任,将为热爱玩具的孩子们授课。如今由他配合编写的北京市民间美术小学教科书已发到孩子手中;今年他还将完成《20世纪中国儿童世界》儿童玩具卷的编写,他是个大忙人,时间总是不够用。授课之余,每逢庙会或其他一些节日,他还与协会会员义务带着藏品去展览。只要是有玩具的活动,他总是乐此不疲,从不耽搁。
最后,梁祖望道出了他多年的宿愿:办玩具博物馆。现在,经济条件不具备,无法实现。他说,收藏依然在继续,藏品越来越多,家里大屋做了仓库,堆得满满的,这样既不利于保存,也不便于向观众展示。再者,百年之后,如果孩子不喜欢,这些宝贝的未来就不知道是什么命运了。当他向我倾注这桩心事时,我从他的眼神里感受到了他对中华文化由衷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