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社会聚焦
图片报道
人物
文化广场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文化广场 >

文化广场

艺术设计把生活装扮起来

"锦灯阁"里观花灯

第十届兄弟杯大赛巡礼

"中国民间艺术游"摄影作品年赛征稿启事
新书苑


“锦灯阁”里观花灯

吴惟

北京东直门内北边有一个民安胡同,胡同深处藏着个“锦灯阁”,阁主是扎花灯艺人一一89岁的老先生黄松清。

一天,我慕名拜访了他。他住在一个简陋的大杂院,里面住着11户人家。踏进院子,打眼一扫,一家门楣上“锦灯阁”三个醒目大字,窗户上面的两个圆牌上还写着“花灯”两个大红字,这便是花灯艺人黄松清的家了。

走进院子,一根长长的凉衣绳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花灯笼,红红绿绿,充满了吉庆色彩。黄松清老人虽已年近九旬,但他精神很好,头脑清楚,似乎心中有一盏长明灯。

问起花灯的由来,他说,宋王天子放花灯与民同乐,自宋朝开始就有花灯了。过去七月十五放莲花灯,从东四四条到东四,整个半条街都是卖花灯的。这个时候家家买花灯,没有钱的到河里揪张荷叶,上面顶支蜡烛,甚至去城外撅根蒿子,拣半截香头插进蒿子杆里,夜里点着像满天星,不用破费一分文。 黄松清小时候,家境贫寒,只念过三年私塾,13岁当学徒做油漆工。扎花灯的手艺是跟父亲学的。那时,父亲在冥衣铺,给办丧事的人家扎糊纸人、纸马、纸车、纸房子,做得逼真,非常好看。

黄松清得到了父亲的真传,手艺自然不俗,在京城算得上高手。1957年,修故宫,1970年大修天安门,他都被选去了。你现在去故宫,看看养心殿顶棚,那团龙的花儿,福寿的字儿,都是他带着人描画的。乾清宫两边走廊的天花板,顶是木头框,用两层纸夹一层布,隔一个格子糊一个,最后再糊中间的,这叫两纸一布梅花斑。黄松清老人说,他逛故宫同别人聊起这些,一会儿就围上一群人来听故事。 提起花灯的种类,黄松清说,有莲花灯、吉利灯、猴灯、羊灯、走马灯等10多种。扎花灯这活儿没有省事的。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手艺手艺,功夫全在手上。就拿莲花灯说吧,前后算起来要10来个工序,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黄松清风趣地说,池里的荷花从结苞到开花的时间也不过如此吧。 最大的灯笼得数龙灯了,一米多长,整整花了半个月的功夫,但黄松清仍然不满意,说嘴张得不够大,爪子也不锋利,以后再做,就得改进了,扎得让它张牙舞爪的。龙什么样儿,谁也没见过,全靠想像夸张,怎么精神就怎么做。

问及现在做灯笼与过去有何不同时,他深有感触地说,那可大不相同了,过去做花灯是为糊口,一家半年的生活费靠这门子手艺了。晚上全家老小一起扎灯笼,手巧的干细活儿,手笨的干粗活儿,人人都得干。辛辛苦苦干上大半年,七月节、春节去东四、西四牌楼、灯市口卖,赚的钱贴补家用,日子才勉强过得去。现在做花灯和过去完全不一样了,不是为充饥,是为了解闷儿。退休以后,国家给发退休金,生活有了保障。可闲呆着不是闷得慌么,于是就又开始做起了花灯。六年前他扎了个莲花灯送朋友,他拿到公司里一挂,让几个老外瞧见了,非要买,就给卖了。后来,美术馆、博物馆都知道了,要拿去收藏,这样就越做越多了,剩余的就拿到街上摆摊儿,一抢而光。有些老年人看了很激动,说多年没见了,黄老说,我不做你哪儿去看呀。 如今,扎灯这个行当在京城已属少见,黄家后代也没人接班,老爷子把希望寄托在女婿身上。好在女婿刘先生有艺术细胞,对花灯也爱好。听到这话,在一旁的女婿会意地笑着点点头,看来,扎花灯这个民间艺术接力棒他颇有信心地接下来传下去了。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