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社会聚焦
图片报道
人物
文化广场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5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绿色家园 >

绿色家园

 



洋县朱鹮,今天你生活的怎么样?

东平


国家主席江泽民赠送日本的一对朱鹮。

1981年春末,一位叫刘荫增的科研人员,出现在陕西南部洋县的坪坝、丘陵地带,他是领受了中国科学院和动物研究所交负的重任:寻找朱鹮。

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被列为“国际保护鸟”,中国一级珍稀保护鸟类。上世纪中期在朝鲜、日本等国,朱鹮的野外种群已经消失,日本只剩下笼养的几只,因年老失去了繁殖能力。而在中国,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还在14个省份见过这种鸟,到60年代,只在陕西的洋县、周至及西安附近采到过标本,以后就见不到朱鹮的踪迹了。

为了寻找朱鹮,刘荫增用了3年时间,跑了13个省份,行程约5万公里。却没有寻见朱鹮的踪迹。1981年当他第三次来到陕西洋县,终于在海拔1000多米的金家河和姚家沟,发现了两处朱鹮的巢,总共4只成鸟,3只幼鸟。这7只朱鹮被命名为“秦岭一号朱鹮群体”。

在中国洋县发现了7只朱鹮的消息很快传开,成为一条世界性的科学要闻。自此,洋县也成为倍受世界注目的朱鹮之乡。


小朱鹮出壳。

如今,近21年过去了,洋县的野生朱鹮群体生活得怎样?繁殖如何?它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哪些变化?朱鹮的保护又有哪些进展呢?

朱鹮的生活领地逐年扩大 近年来,生活在洋县的野生朱鹮群体,其生存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呈现出朱鹮的种群数量不断增长、集群活动区域逐年扩大的趋势。据设在洋县的陕西朱鹮保护站统计,野生朱鹮的巢区已发展到30余处,朱鹮的游荡区更为广泛,涉及汉中地区7个县(区),总面积达3000平方公里。

前些年,人们还只能在洋县的部分乡镇发现朱鹮的活动,而现在,洋县的各个乡镇以及洋县邻近的城固县、西乡县等地,都有朱鹮自由自在觅食游荡的身影,2001年还有人在汉江边发现了5只朱鹮在寻觅食物。

正像一位自然保护专家所说:从一个地方珍稀野生动物的消长和生存状况,就能检验出这一地区自然环境变化的趋势。所以,今天洋县的自然生态环境,正朝着越来越适宜朱鹮家族生存发展的方向改变,一个美丽的朱鹮之乡正呈现于世人面前。

朱鹮的“家”向下迁移了

今天,当人们再来到姚家沟,这个当年7只朱鹮的发现地时,却已见不到朱鹮的踪影了。

记得当年刘荫增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姚家沟找到朱鹮时,不禁叹息了一句:“朱鹮呀,你怎么跑到这么高处来了!”因从资料记载看,朱鹮通常是生活在低山带,栖息在水田、池塘、沼泽地和山溪附近的,而当时朱鹮退缩到海拔1200多米的姚家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今天,朱鹮的繁殖地日益呈现由高海拔向低海拔移动的趋势。到2001年,朱鹮的营巢地已从最初的两处增加到了42处,其中海拔900米以上的只有6处,而海拔在500米至900米之间的有36处。

朱鹮巢区的迁徙下移,原因显而易见。除了保护朱鹮的力度持续不断加大,严禁人为猎杀,朱鹮觅食地严禁施用农药化肥等措施外,尤其加强了对自然湿地及其相关环境的污染治理,水质得到了净化,朱鹮觅食区的多种水生 动物及昆虫类不断繁衍,食物相对丰富,同时洋县所在的山林普遍实行了封山育林,严禁采伐等措施,森林植被状况大有改善,适宜朱鹮营巢的树木逐年增多,环境质量的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朱鹮的保护显现出的成果,其中之一是,科研人员逐渐摸索和掌握了朱鹮繁殖的科学规律,使朱鹮的自然繁殖成功率逐年上升。从1981年到20年后的今天,洋县的野生朱鹮种群数量已从7 只增长到了145只,是世界上野生朱鹮最大的种群。据统计,2001年,洋县野生朱鹮成功配对27对,产卵68枚,成活幼鸟55只,创历年最高纪录。现在全世界范围内,朱鹮的种群总数量为335只。除洋县野生种群145只外,还有北京动物园和洋县人工饲养的172只,另有日本人工饲养的18只。


洋县人工饲养朱中心。

人工饲养朱鹮,实现自然繁育 在洋县,朱鹮的保护和繁育,既注重野生种群保护,又配合人工饲养。自1990年始,洋县朱鹮保护站附近就建起了一座人工饲养朱鹮中心。绿色的尼龙网分隔出了24间饲养笼舍,还有16个泥鳅储养池,以供100多只朱鹮的餐食。朱鹮笼舍还配有电视监测系统,人工孵化器、育雏器等设备。

1993年,自然与人工交替孵化的试验取得了良好效果,提高了朱鹮的孵化成活率。近两年,科研人员又在继续攻克朱鹮人工饲养的另一难题:即笼养条件下朱鹮的自然育雏。以往,人工饲养的朱鹮亲鸟拒绝自然育雏,弃养子女。这样,即使朱鹮人工繁殖的数量再多,放飞到野外也不能够再养育后代,达不到增长野生种群数量的目的。

2000年,洋县朱鹮饲养中心开始用一对亲鸟试验,自然孵化育雏,小朱鹮出壳后,科研人员又尝试着仔细诱导,让亲鸟学着尽父母天职,轮流咀嚼食物,亲口喂养小宝宝,这样喂养能使亲鸟的分泌物增加雏鸟的抗病能力,对雏鸟的骨骼发育也有益处。一个月下来,有4只小朱鹮在父母的亲口哺育下顺利成活。这一试验的初步成功,为朱鹮人工种群的野化放飞和再引入工程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拯救朱鹮工程也有了突破性进展。

保护朱鹮,国际间的密切合作


嬉戏

朱鹮,以其在世界上数量极为稀少,处于极其濒危的状态,于1960年第十二届国际鸟类保护协会年会上,被指定为国际保护鸟类。特别是中国重新发现了7只野生朱鹮之后,朱鹮保护、研究的国际性合作和行动日益推进。

近年来,朱鹮的保护与研究一直受到国际有关保护组织的关注,中外相关机构间也开展了多项研究合作。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和日本山阶鸟类研究所联合,开展朱鹮环志标识研究,给出生的每只小朱鹮戴上彩色塑料环志,用以监测其生活规律和习性;与日本佐渡饲养中心合作,进行朱鹮人工繁殖、朱鹮遗传研究和谱系鉴定等方面的科研协作,已取得成果。

经过多年艰辛努力,“朱鹮生态研究”获得陕西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朱鹮的救护饲养与人工繁殖”研究成果获得国际先进水平。“二岁雌性朱鹮繁殖成功”的研究,揭开了朱鹮最初参加繁殖年龄之谜,填补了国内外该项研究的空白,受到专家学者们的充分肯定。

10余年间,中国先后赠送给日本6只朱鹮,这些友好使者已繁育出后代14只,特别是1998年,江泽民主席再次向日本国政府赠送的一对朱鹮“友友”和“洋洋”,到2000年6月前,共繁育了4只幼鸟,成为中日朱鹮繁殖研究的可喜成果,使日本珍贵的朱鹮家族日益兴旺。

作为中国的邻邦,世界拥有朱鹮资源的第二大国,日本对中国的朱鹮保护研究也提供了多方面援助与捐赠。为在洋县野生朱鹮营造良好的栖息环境,日本环境厅、日本鸟类保护联盟对朱鹮栖息地的改造、冬水田蓄水管理,朱鹮巢区山林的大面积封山护林提供了支援。日本新泻县通过官方和民间捐赠等方式,为洋县朱鹮人工饲养中心捐赠了建设经费,闭路电视监测、人工孵化设备等,2001年,日本政府又捐赠60万元人民币,在洋县建立了朱鹮宣教馆、标本馆、资料室、模拟生态室、影视放映厅等设施,为保护朱鹮的宣传教育创造了良好条件。

爱鸟护鸟,深入民心


环境的改善,朱又回到低洼稻田觅食。

今天,当你走进洋县的村村户户,会发现无论男女老幼,保护朱鹮的观念人人皆晓,深入民心。在洋县,还传诵着不少保护朱鹮的动人故事。有一年,洋县窑坪乡的村民纪宝芳,为使朱鹮在门前大树上营巢,听说朱鹮怕红色,就把自家门前搭晒的红衣服收回家中,把狗看管好,为朱鹮创造了安稳的营巢环境。三岔河巢区的农民自发组织起来,在朱鹮巢区周围植树两万株,为朱鹮营造美好的家园。

朱鹮保护观察站的人员更是为朱鹮付出了诸多艰辛。有一年朱鹮繁育时节,因暴雨突袭,亲鸟不得已弃巢逃命。巢内剩下了三枚胚胎卵,无法正常孵化。保护站接到群众报告,由站长带人连夜冒雨赶往巢区,设法从巢里取下了鸟卵,揣在怀里迅速返回保护站。在他们的精心呵护下,这两枚卵都孵出了朱鹮幼鸟。

为使洋县人真正成为保护朱鹮的主要力量,近年来,洋县朱鹮保护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缓解朱鹮与当地群众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10余年来,保护站先后投入资金30多万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如扶持办好村小学,为农民购买粮食加工机械,帮助农民建设小水电站,扶持发展食用菌等。同时对朱鹮繁殖成功的巢区给予群众一定奖励,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当地群众的保护积极性。

当然,朱鹮的生存与保护仍面临问题:比如朱鹮的活动范围扩大,涉及洋县及周边6县约3000平方公里范围,对朱鹮的观察、监测、保护难度也加大了。还有朱鹮巢区供其觅食的冬水田面积减少,部分水田及河流的水质受到污染,直接影响朱鹮的生长发育等。对此,朱鹮保护机构正在积极应对,呼吁人们关注,采取各种措施解决。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chinatoday@263.net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