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民智 形成合力
——聚焦政协“特色”阵容
文/本刊记者 张 娟
“广泛集中民智,……为改革发展稳定减少阻力、增加助力、形成合力。”3月14日,新任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政协十届一次闭幕会上言辞恳切的讲话,成为委员们在步出大会堂时的共同心声:“我们政协委员来自不同的党派、团体、民族和界别,但肩头承担的历史使命是一致的。在今天,政治协商‘商’什么?最根本的就是要集中各界人士的聪明才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言立论、共商国策。”
台籍委员:发挥优势促进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香港和澳门已经回归,解决两岸问题显得更为迫切。“两会”期间,台籍政协委员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成为人们瞩目的热点。
在政协大会期间的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一位葡萄牙记者问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林文漪:“在共产党领导下,是否给你们更大的空间,你们的贡献是什么?”林文漪回答说,台盟成立55年来,一直是中国共产党亲密友党,是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台盟不仅在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发挥着作用,许多盟员也在政府中担任了重要的职务,在中国的政治生活中起着积极的作用。
她说:“台盟是由台湾省人士组成的,我们把致力于祖国和平统一的大业当做我们非常重要的任务,我们最大的优势就是亲情和乡情,台盟盟员和台湾有着最密切的、割舍不断的亲情。”她列举了一些数字进行说明:现在在祖国大陆长期居住的台胞有3万多人,而由于经商、学习和其他合作关系从台湾来到大陆居住的台胞有100万人左右,而每年从台湾进出大陆的人次已经达到了300万人次,这是一个非常巨大的数字。台盟非常关注这些台胞的情况,曾经多次接待来访的台胞,倾听他们的建议和意见,当他们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帮助他们向政府部门反映。比如说,就是在台盟的建议下,北京市政府设置了市长台商接待日,专门听取台商在京投资的一些问题和要求。林文漪说他们还非常关心在大陆求学的台湾青年的生活和学习情况,每年都要组织一些参观,让他们了解北京,了解祖国的建设情况,同时在他们过生日的时候,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盟员会邀请他们到自己家里作客,让他们享受一份浓浓的亲情。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中央委员、台盟北京市委副主任委员蔡国雄,是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高压研究所的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他说自己最关注的是祖国统一的问题。结合自己的专业,蔡国雄委员在本次政协会议上所交的提案就是开展大陆和台湾电力系统联网研究,建立“三通”以外的两岸交流渠道。他认为,利用民间渠道开展大陆和台湾电力系统联网研究,有利于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争取台湾人民的民心,增强台湾人民对祖国的归属感。工程的实施过程能带动台湾的工商界、金融界及两岸人民间的广泛交流,为早日实现祖国统一服务。他说,如果两岸的电力系统实现联网,那么两岸的能源之间就能共享,增加了两岸人民的连带感。
港澳委员:政协会上的“大部队”
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领导层中,共有20位来自香港、澳门地区的人士。全国政协委员中,仅特邀香港、澳门人士就分别有122人和27人,还有数十名来自港澳的委员列入经济、科技、教育、妇女等界别。港澳委员包括工商界、专业人士以及政府人士,来自不同的阶层和界别,代表性更为广泛。为什么要安排这么多香港、澳门同胞做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政协十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张国祥说:这说明中央政府对香港、澳门非常重视,希望能体现出香港、澳门在中国所处的政治地位和所应发挥的作用,也希望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作为中国人民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渠道,能够听到更多香港、澳门同胞的声音。
在政协会议期间,港澳委员克言尽责议国是。在他们看来,内地仍是投资最理想的地方。委员中有许多是知名企业家,且大多数在内地都有投资。谈及内地的投资环境,他们均表示了积极而正面的评价。
施祥鹏委员是最早投资内地的港商之一,“可以说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的见证者”。谈起到内地投资21年来的经历,这位老委员对这些年内地投资环境的变化,发出“今非昔比”的慨叹!施祥鹏说他是1982年到内地投资的,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投资商到哪里,地方政府都会“警车开道”,看起来煞是风光,但投资者需要的政策和法规不配套,他同当时来内地投资的其他港商一样,经历过一个房地产项目报批要盖80多个章的艰难历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投资方面的法律法规逐步得以完善,人的观念也不断发生改变,宽松的政策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近年来中国制订的政策法规开始与国际接轨。施先生说,人们到一个地方投资,主要是看中社会的稳定和政策法规的保障,中国现在之所以能吸引投资,取决于它良好的投资环境。
在加入世贸后和内地经济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多位委员就如何加强港澳与内地经济合作建言献策。梁振英委员认为,香港专业人士、团体,愿参与到国家新的发展中,应考虑如何进一步发挥他们的作用。郑家纯委员建议,粤港澳的经济融合发展将提供大量商机,但要避免恶性竞争和基建设施重复建设,建议中央考虑加强协调机制。
港澳委员还心系内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张永珍委员呼吁更多关注城市扶贫工作;潘宗光委员表示香港高校愿与西部地区加强联系;朱树豪委员提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要保护生态建设和利用好土地资源;颜延龄委员建议弘扬妈祖文化,维系两岸民众深层情感。
“非公有经济”委员:顾虑少了,腰杆硬了
十届全国政协2238名委员中,至少有65名来自非公有制经济阶层,占所有委员比例的2.9%,其中还有57名委员进入全国工商联和省、市、自治区工商联领导层。中国的民营经济受到的关注度,是历年“两会”所未有的。在经济学家云集的全国政协委员驻地,民营经济如何从宏观上拉动经济增长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中国民营经济的“风光”全凭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实力。国家统计局副局长邱晓华在回顾2002年经济发展情况时说,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三分之二来自非国有经济,其中个体民营经济已同外资经济、股份制经济一起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三大非公经济力量之一。
春江水暖鸭先知。全国政协委员张宏伟说:“如果说改革开放为民营经济带来一个春天,那么十六大以后,中国经济的发展包括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作为一个民营企业家,回顾民营经济的发展道路,张宏伟深有感慨地说,民营经济的每一次进步,都与国家的鼓励政策有关,因为我们毕竟是从计划经济时代转化过来的。可以讲,自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民营企业每年都在进步,十六大后,中国民营企业步入一个大发展的时期,用眼下时髦话讲是进入“激情燃烧的岁月”。在张宏伟看来,十六大的召开,从政策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扫清了障碍,理论上有了大的突破,整个社会对民营企业的看法和观念也有很大的转变。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将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在这种良好的环境下,人们放心放手放开胆子进行经济建设,张宏伟说这就是巨大的生产力,也是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的必要条件。过去很多地方政府以及民营企业家自身,在民营企业发展规模扩大等方面有许多顾虑;而现在地方政府在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方面下功夫,民营企业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做好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尽力。
专家认为,继中共“十六大”上出现非公经济人士代表后,新阶层人物大量出现在全国各地各级立法机构和参政议政机构中,具有很强的现实和象征意义。“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新阶层经济实力的雄厚,他们必然追求政治上的发言权。这是中国推进政治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外资老总”委员:政协会上的新面孔
在今年的新任政协委员中,来自香港特区的陈奇伟有着特殊的身份:可口可乐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谈起任政协委员的感受,陈奇伟这样表达:“由衷高兴,非常光荣”。作为外资企业的老板,能够踏入国家最高殿堂,参政议政,他认为,中共十六大对非公经济的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发展思路也更加明确;论及做生意,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中国未来的发展不可限量。
陈奇伟22岁时进入可口可乐公司,从那时起陈奇伟和可口可乐一起经历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伴随这变化,陈奇伟由当初的助理会计员成为商界巨子。他领导的可口可乐中国公司,迄今在华投资已超过11亿美元,中国成为可口可乐在全球的第六大市场,仅2002年,可口可乐在中国的销售额就达16亿美元。
陈奇伟谈到,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能是单一体系,这也是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一个不可违背的模式。中国经济的发展,除了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外,同时也需要引进外国的投资。外资的进入不单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意义是在人才培养、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理念的导入。同时陈先生认为,在引入外资的同时,中国应注重国内企业的水平同步提高,达到双嬴。
还有一位蔡国雄委员,是摩托罗拉公司资深副总裁、亚太区财务策略总监,他以跨国公司高级行政人员的身份成为全国政协委员,使他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他非常关心世界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经济的发展,蔡国雄为此建言:中国政府应该加大在企业研发方面的投入。他说,在世界500强企业中,研发费用一般都不会低于他们赢利的10%。而我们国内的企业,据了解,用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可能还不超过2%。他大声疾呼增加研发投入。同时,他还建议政府尽快出台可以吸引研发投入的财税政策,创造适合高级研发人员工作和学习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