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视野
   
 
2003年4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社会万象 >

社会万象

变迁

粮食的故事

生活实录

越过心灵的沟壑
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粮食的故事

本刊记者/ 邓树林

“再也不为买粮吃饭发愁”

“现在再也不为买粮发愁了。家里什么时候没粮了,去买就是了。”张银忠说这话的时候,显然充满着自信。“而且是想吃什么买什么。”


张银忠原来在中国地质科学院行政处工作,七年前退休,现家里除他老两口外,女儿和女婿、小外孙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他说,过去可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我母亲还健在,六个人在一口锅吃饭。我爱人在地质仪器厂上班,两个人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也还不到80元。“这80元要管六个人的穿衣吃饭。总之,各种开销都靠这80元了。你问我每月工资发下来第一件要办的事是什么,毫 无疑问,首要办的事先把当月要买的粮食、油盐酱醋等生活最必需的东西买回来。”

“不怕你见笑,那时我们家人口多,两个人的工资要养六口人。同事们见我们手头紧,不时地接济我们一些粮票和钱。我母亲还时常捡些菜帮垫补垫补。”说到这里,刚才舒展的双眉紧锁起来。他问我说这些笑话不。我给了肯定的答复后,他又继续说下去。他说,后来,孩子慢慢长大,上了学,有了工作,日子也就一天一天地舒坦起来。加上现在的物价也不是太高,吃饭早已不是问题。家里老式的缝纫机送人了,换了台自动的。像毛衣,以前是自己织,现如今也不织了,要想穿,就去买。各种款式的都有,价格也便宜。 坐在老张旁边的杨淑琴大妈,以前是居委会主任,她说老张说的情况跟她家差不多。她说:“在我们这个居委会,绝大多数的居民不再为吃饭这等事发愁了。如果有差别的话,那就是钱多钱少的问题。钱多去大厦(指那些档次高、服务质量较好的商业大楼),钱少去地下(指那些专为收入不高的居民开设的地下仓储式超市)。”


李莲英大妈家,上有99岁的婆婆,下有两个小孙子,老伴,儿子儿媳,共七口人。住在多年前修建的简易楼,家中的一部分人至今还住在1976年地震时搭建的窝棚里。生活显然比较紧张些。但她也说:“吃饭不成问题。”

当张银忠说到现在已没有什么可发愁的事时,一直在听我们说话的居委会负责人张女士插话进来:“现在居民发愁的主要不是吃饭问题,而是看病和经济适用房。”她说,看病个人承担的部分太多,许多居民已退休多年,工资不高,难以承担;还有,我们这一片不少房屋都要拆迁,给居民的经济适用房,居民手中钱不多,而原来的企业又无力为自己的职工提供补助。居民难以购得起。“现在一部分居民仍然住在违章搭建的房屋里,但我们也不敢拆除。”

“我们曾经印制了一套粮票,但最终没有发下去”

吃饭问题,长期以来是一个困绕我们国家上至最高决策层,下至黎民的一件大事。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为了保证国人人人有饭吃,国家实行粮食统购统销。在当时情况下,那是一种最佳的选择。在粮食最紧张的时候,国家的总理亲自坐阵指挥调粮。

有一件真实的故事。记得30 年前,一位在干校(“文革”期间在农村办的干部学校)劳动的同事托人捎回来省吃俭用为数不多的当地粮票,在信中对我千叮咛万嘱咐,一定要把他的粮票换成北京市的粮票,并代他妥为保管。我作为他的班长,当然不敢怠慢。认真地把此事办妥。

从那时过来的人都知道,那时节,粮票就是命根子,没有粮票,就等于没有粮食,等于没有饭吃。那时的粮票,面值最低的只有半市两。由此,不难看出粮票的极端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后,调动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加上科学种田技术的广泛推广,粮食生产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连年丰收。经济体制改革提上议事日程,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粮食的购销也发生了变化。但吃粮的人未必都知道,在统购统销的年代,在大多数情况下,售粮价与粮食购入价是倒挂的,为此,国家每年要拿出一大笔钱来补贴。对国家来说,这是一个沉重的负担。显然,不改革是不行了。 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对粮食关注的程度远远超过其他地方,因而对放开粮食购销更是慎之又慎。粮票一直发到1993年6月,7月开始,北京市粮食购销价格开始放开。

北京市的粮食改革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分三步走,稳步推进。第一步是1991年,第二步是1992年,这两年的改革都是提高粮食销价,对居民实行价外补贴。第三步从1993年7月起,放开粮价。但是,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惯了的人们,很是不放心。当时,一说不用凭粮本购粮,大家都拥到粮店买粮。当时的场面,人们至今仍记忆犹新:各个粮食店都排起了长龙,不管需要不需要,都把一袋袋大米或面粉往家里扛。大有不买白不买的味道。去晚了的,唯恐少买了,也是一袋袋往家里运。一时间,成品粮库库存有些告急。

“在此情况下,市政府一方面做工作,告诉市民不要恐慌,粮食供应是绝对保证的。另一在方面,动员粮食加工部门加班加点工作,源源不断地往各粮店送粮食。”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副经理、总会计师黄志贤回忆说。“当时,市政府为了保证每个市民都能买到粮食,作了一条规定,市民排队购买,一次可买一袋面粉。保证每一位排队的市民都能买空卖空到粮食。”

黄志贤向记者公开了一条现在已不算什么机密,当时堪称绝密的消息。他说,那时,市政府要求粮食部门做好充分的准备,如果这样做还不足以平仰“抢购风”,就重新发粮票。“粮票都印好了,命令一下就可发下去。”


7月,市民购粮最多,以后逐月下降,到12月,那股“抢购风”就平息下去了。后来,人们对此事慢慢淡忘了,有的人甚至已记不起曾经发生过的事情。但对粮食系统的干部职工来说,可是刻骨铭心的。不过这一次“抢购”也给一些人上了一课,或者说,这些人交了一笔不少的“学费”。第二年,少数人把吃不了、发霉的粮食不得不扔到了垃圾堆。我的邻居中就有不少人,他们边扔边痛心疾首,悔恨当初太轻信了。 黄志贤说:“粮票最终没有发下去。”黄志贤深深感到国家和市政府改革粮食购销体制是正确的。但这件事给他很深的记忆,以至接受记者采访时,仿佛此事就发生在昨天。

以后,好像是天随人意,1993年后,1994年至1997年,连续多年粮食丰收,这为粮食购销改革提供了极有利的、强大的保证。除北京外,广东、浙江、上海、福建、重庆等地,乃至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先后进行了粮食购销制度的改革,都取得了成功。今天,粮食多了,中央加大了粮食储备。粮食储备分中央、省、地县三级,其核心是保护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把多余的粮食收到国库,保证粮食供应。由于有充足的粮食,国家在一些地方,推广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还大地以绿色。 国家的粮囤刚刚充裕一些,农民家中的存粮刚刚多了一些,1998年,全国的粮食产量随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而降了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粮食购销体制还要不要进行下去?黄志贤说:“1998年粮食减产是实情,但不至于影响粮改。经过五年的摸索,这一年,北京粮食彻底放开的时机已经成熟。1999年,政企分开,6月,北京粮食供应这一块从北京市粮食局剥离,专门成立了北京粮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粮食供应终于实现由计划供应到市场供应的转变。”

网上购粮将不再是神话

“老北京”都会有这种体会,在凭粮票买粮的年代,购粮十分方便,出门就有粮店。这话一点不假。北京市粮店最多的时候有定点粮店800家之多。以前,计划供应粮食时,我每月少不了跑粮店,但自从粮食供应放开后,我多年没有进粮店购粮了。直到这次为了采写这篇粮食的故事,才想到了粮店,试图找一家粮店了解了解情况,他们现在都在干什么。可真不好找。这是我事先没有料到的。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原先我们办公大楼附近就有好几家粮店。一夜之间,这么多的粮店莫非都钻到地下了?

“北京现在基本上没有定点粮店了。”采访黄志贤时,他提供了这个信息。他说,现在粮食进超市或到了粮食市场。在超市和粮食市场,北京粮食系统的市场占有份额,大致是小包装占60%,大包装占40%。其余由其他渠道供应。

现在,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已把生意做到了外地,打进了外地的超市,如石家庄市、太原市、沈阳市的超市就有北京粮食集团提供的粮食制品。“由于是国有公司,提出的口号是‘为健康的每一天’,产品信誉好,在那里很有市场。比如‘古船’牌面粉,这是一个老牌子,属免检产品,消费者就认它。” 不但如此,他们干脆把粮油加工设备拉到粮食产地,与当地合资生产粮食、食油。现在他们已在河北阜城、黑龙江省讷河市建立了粮油加工点。这样做,既节省了成本,又为当地增加了一条致富的门路。

今天,当人们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时候,粮食部门也与时俱进,适应这种变化发展。据黄志贤介绍,北京粮食集团开始尝试与地方合作,给地方提供资金,建立产业基地,基地与大市场结合起来,根据市场需求,生产精细绿色品种,以丰富首都粮油市场。 以往,市民拎着粮袋到粮店买粮,不久,网上购粮将不是神话。黄志贤透露了一个信息。他说,粮食集团已经成立了一个“红黄蓝”科技发展公司,专司网上服务。公司服务的范围很广,并不限于粮食一项,与居民生活有关的都会尽量开展服务。到2002年底,北京粮食集团已开通了40家网站 。“2003年,计划建立250家这样的网站,居民在家中按动自己的电脑,就可把服务送到居民家中,让居民吃得好,吃得放心。”

“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保证好北京市的粮食供应。”

当中国政府与世界贸易组织经过15年的漫长谈判,即将加入世贸组织时,有些人担心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对我国的农业生产和粮食供应产生冲击。当时,政府要员担心,对这个组织知之甚少的平民百姓也担心。担心什么呢?担心一旦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的农业和粮食供应会受到较为严重的冲击。一年过去了,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的一样。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一个双向市场开放过程,在我们对外国产品和企业开放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会为我国产品和企业带来进入世界市场的商业机会。多年从事粮食流通工作的黄志贤说:“我国的比较优势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入世’以后,这类产业和企业将会获得更多的国际市场。作为北京粮食企业的一名工作人员,我认为粮食企业由于科技含量低,应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它是连接粮食的生产和城镇居民及行业对粮食消费的纽带,属于商业流通环节。”他认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发达国家质高价低的农业产品进入我国消费市场,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一些农业产品的冲击上,其中有小麦、玉米等,目前,国内自产粮食的市场价格略高于国际粮食市场价格,出口不具有竞争优势,这一现象也必然波及到粮食流通企业上。 现在人们回过头来看“入世”后的一年,情况并没有像先前预测的那么可怕。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稳中有降,需求不旺,供求总量基本持平。“入世”这一年粮食进口对国内市场冲击有限,这是因为国家粮食进口是根据国内粮食需求实行有限制的进口,不是无限制进口,从进口粮食的品种来看,主要是进口部分优质营养品用粮、优质食品用粮、优质饲料用粮,用于国内品种的调剂。 人没有近忧,必有远虑。天天与粮食打交道的黄志贤说:“从长远看,由于粮食和食品结构变化双重压力的影响,对优质粮食进口会有一定的依赖性,国内粮食生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基本不会影响到国家粮食供应的安全。从另一方面来看,会有利于促进中国农业的发展。” 粮食是战略物资,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最必需的物质,且不要说战时,就是平时,也不能掉以轻心。“手中有粮,心里不慌。”这是万古不变的真理,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 亿人口的大国,吃饭这件大事还得立足国内,靠自己,如果依赖国际粮食市场,必然会受制于人。北京是一座超特大城市,自己本身所产粮食只能满足所需的一部分,大部分所需靠从外省调入和进口解决。黄志贤说,虽然现在北京的1300万市民的用粮不都是由我们供应的,但我们粮食系统一天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工作,一天也不敢忘记自己的责任。“我们在国家的统筹安排下,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保证好北京市的粮食供应。”最后,1976年就开始从事粮食工作的黄志贤坚定地说。

-+-+-+-+-+-+-+-+-+-+-+-+-+-+-+-+-+-+-+-+-+-+-+-+-+-+-+-+-+-+-+-+-+-+-+-+-+-+-+-+-+--+-+-+
返回页首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