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刻北京时光
庄松冽:大家都叫他庄仔,1969年出生在台湾云林县,从小钟爱电影,属鸡。台湾虎尾高中毕业,由于对大陆第五代导演的倾慕,1993年来北京,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是该院第一名来自台湾省的本科生。1997年毕业后与李若帆(昵称小猫)结婚并开办雕刻时光咖啡馆。
“我不在咖啡馆,就在去咖啡馆的路上。”
我1993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即将毕业的时候,我在北大校园里看见一则去新疆旅行招募同伴的启事,我赶紧去报了名。在同一节车厢,我发现我的一个朋友跟几个女孩也在远行的途中,而其中一个就是现在雕刻时光的女主人小猫,她1972年出生在湖南,属鼠。1997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工艺美术系,专攻首饰设计。
我觉得,新疆是一个很美的地方,摇曳的向日葵,果实累累的葡萄田,浪漫得让人不得不谈恋爱。于是,这份浪漫的感觉一直持续到大学毕业,还没等找工作,我们就结婚了。小猫是一个不矫饰、清纯天然的美丽湘女,该温柔的时候温柔,该发脾气的时候发脾气,好得不得了。在小猫眼里,我是一个心地单纯、真诚而又有主见、有梦想的充满活力的大男孩,她说和我在一起,快乐幸福。 大学四年让我开了眼界。毕业后,我想留在北京。当时我手上有一笔为拍剧本而从家里筹的十几万元钱,剧本没拍成,我想到用这些钱开间咖啡馆,取名为“雕刻时光”。
“雕刻时光”的名字来自前苏联一个导演塔可夫斯基,他写过一本书叫《雕刻时光》。因为我是学电影的,大学毕业时又写的是他的论文,《雕刻时光》中,塔可夫斯基想借着胶片这种素材来记录人在世间的时间流逝的过程,时间会在人身上、物质上留下印记。
受塔可夫斯基的启发,我于是有了借咖啡店这个载体来记录自己在北京生活轨迹的想法,所以无论是在雕刻时光的老店还是新店,你都会发现书和电影是我们这家咖啡店始终如一的特色。这是我为自己寻找生活乐趣的一种方式。
因为我喜欢喝咖啡,吃意大利面条,当时想着如果开了这间咖啡馆就可以天天享受一番啦。从1997年年底“雕刻时光”开张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和太太经历着“前店后厂”式的生活。 但现实毕竟不像咖啡馆那样情调浪漫。第一天开张我和朋友们一起免费吃喝了一顿,之后就开始了痛苦而漫长的日子。因为没有钱,没办法做宣传,客人很少,我和小猫经常吵架。那时候“雕刻时光”每天只有两三个客人,流水仅有一二百块,虽然房租便宜,仍然难以为继。这时,最初的十几万元已经全部花光了。
在最艰难的时候,我需要外出打工做编导,用每月赚得的4000元工资贴补店里。但即使在这种日子里,我仍然相信“雕刻时光”的未来,因为一个很好的东西在北京是不会被埋没的。
小猫画画装饰环境,我们的朋友带来了一些珍贵的电影资料。慢慢地这里变成了电影爱好者的天地,因为我学的是电影,手里有许多经典的外国好片子。我们就把家里的电视机、录像机搬过来放片子。看电影不单独收费,喝一杯咖啡就可以了。客人很快多起来,最热闹的时候,店里挤了60多人。虽然很拥挤,但是大家很快乐。“雕刻时光”经常会有纪录片放映活动,一些导演也会带着他们的新片在这里与观众现场座谈,记得田壮壮来的时候小咖啡馆里挤满了人。一些朋友经常会带艺术电影给我,在“雕刻时光”播的时候如果没有中文字幕,就请留学生现场翻译,现场的感觉常常令我激动不已。我一开始就决定只放那些非主流大师的作品,因为这些片子在别的地方不大容易看得到。我非常喜欢陈凯歌拍的《孩子王》、《大阅兵》和谢飞的《本命年》。
每到周末,流浪的艺术家们会在“雕刻时光”庭院里摆满他们从各个地方收集来的宝贝。银饰、瓶瓶罐罐等许多可爱的摆设,你喜欢的话可以和艺术家们讨价还价。每当看到那些熟悉的面孔出现在“雕刻时光”,我们就很高兴,许多顾客成了朋友。
我们店门前,总是立着两块质地淳朴的木质公告牌,一块写着最新的影视信息,一块写着新推出的餐饮价目。落座后,服务生会递上一杯免费的白开水,即使不消费,也可以有整段时间置身于电影拍摄布景中的小木屋里看书、思考。整整占了一面墙的老式书架上摆满了电影、美学、视觉、心理、音乐的书,书架下面是国外各种流行的影视杂志影评和海报收藏,一张张在人们的记忆里耳熟能详的世界经典电影海报是白灰墙面的直接装饰;电影、哲学、文学、广告类书籍会给人一阵又一阵惊喜;你甚至可以挑选美妙的爵士乐和钢琴曲目自己放;艾伦、小津安二郎、戈达尔等大师的电影作品会在这里播放,我们实践着“好的东西要与朋友分享的信条”。
我是AB型血的人,性格里有反叛的内容存在,同时我又很古典,追求完美主义,我总要求别人完美,可自己总做不到完美。我对员工要求很严格。小猫说我有时赞美别人所举的例子,都让她和她的朋友们感到不理解,比如我说她的女友像小松饼一样可爱,她们都认为小松饼皱皱巴巴的怎么能形容可爱,好在她们都已经习惯我了,也不会跟我计较了。
我在咖啡馆负责灵魂工作,电影和音乐、包装和噱头,这都是我的责任;小猫抓物质工作,负责钱的出入和具体的管理,并帮助培训新员工。
我们这里的一些饮品名字是来自老电影,《恋恋风尘》是侯孝贤的代表作,香瓜柠檬兑成的《雾中风景》是安哲普洛斯的影片名,凤梨葡萄鲜奶兑成的《开罗紫玫瑰》则是因为伍迪艾伦。
我和小猫的梦想,是让这间被上好的咖啡、书籍、老碟、非主流电影所充斥的咖啡馆,成为所有喜欢它的人的一个好去处。2000年中,“雕刻时光”北大店开始盈利,最高时月营业额达到过7万元,利润率为28%左右。
2001年,我们将北大店的全部盈利投入魏公村新店,配置了全新的咖啡、意大利面和制作蛋糕的设备,全部投资38万元人民币。
这里人流量大,路旁有树,店面宽敞。
与北大店不同,这家店商业化运作的成分更多,需要更加饱满的信息量,这与它的地理位置很有关系。现在很多人喜欢旧货,我们就找人到全国各地收集旧货,做成咖啡与旧货的组合。我们希望它是有创意的、有趣的咖啡馆,或者以后我们还会开一家咖啡加首饰制作的咖啡馆,小猫就是学首饰设计的。“雕刻时光”给了她所向往的美好的感觉,同时她仍然渴望生活有更多的新意。大学四年给了她相当水准的手工艺品的设计和制作技巧,为此她想成立一间工作室,做一些小木雕、银饰、皮制的手工艺品。我对她的想法全力支持。
我很怀旧,我特别喜欢老东西,比如说胡同,胡同原本是北京一个很好的环境。1993年刚来北京的时候,我最喜欢骑着自行车到处逛,我每天从蓟门桥电影学院骑自行车到处拍照。
我从一开始便喜欢上了北京的氛围,所以我把开咖啡店更看成是营造自己北京的家,新店自然当成了新家。
北京印象
我去过很多地方,海南、广州、上海、江苏和西北等地,我还是最喜欢北京,喜欢坐在咖啡馆里认识来自各地的朋友。
我觉得北京是这样一个地方,它可以允许有钱人存在,允许贫穷的人存在,允许外地人存在,允许北京人存在,就是说艺术家可以在这里生活,做生意的人也可以在这里生活。主要是北京的包容性很强。我估计早在民国时期,作家沈从文来到北京的时候,他对北京就已经有这种感觉了,北京具有很强的土性,金木水火土里它有土性,我本身命中带土,我觉得北京的土性是很适合我的。
我喜欢像北京这样有历史的城市,同时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生气勃勃的城市,这样的地方给人以厚重感,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
我常常想起家乡,想起台湾云林乡下的老榕树、小土地庙、凉亭。我爸爸是小学校长,妈妈是护士,有一个哥哥在台中做电脑生意,虽然我们哥俩同时学画画、书法、游泳,一起长大,我们的性格却截然不同。我是个背包主义者,心总是不安定,不喜欢束缚,所以一下子就跑到北京;哥哥则很古典,他说一生想要三个孩子,结果一口气就生了三个,现在安安稳稳地享受生活。
我们双方的父母都很关心我们,小猫的父母一般关心的是我们两个人的身体状况,我父母则更为关心我们两人事业的进展。不过,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希望我们能够适应北京的生活。
春节快到了,我们也祝福各位亲人及朋友节日愉快!
(徐晓燕采访并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