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图片报道
社会聚焦
文化广场
地域风情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今日视点

台胞五人谈:在大陆的日子
选择了“新世界”,我的工作紧张而愉快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走出一片新天地
雕刻北京时光
踏诗而归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吕惠仙:1958年出生于台湾彰化,祖籍福建永定县。1978年毕业于台中北斗学校,工作后干过会计、业务助理、业务主管等,1985年起在台湾一家环保工程公司任董事长。1995年与北京人马壮先生结婚后在北京定居。

有时想来蛮有意思的。人生的长路上,好像有许多路口,与一个人结缘,走进一个路口,就有一番景象,一种结果。我没想到,1994年那次来北京,竟牵起了我和先生马壮的两岸姻缘。且这一牵就延续了8年,直到今天。

说来也巧。当时我在台湾开公司做生意,原准备去郑州、杭州等地考察,投资生产一种高强度的角钢。我一位台湾朋友在北京投资加油站,他希望我也能加入一些资金,就动员我说,你一定要来北京,可以多认识一些朋友,对将来你在内地做生意会有帮助。这样,我来了北京,刚巧马壮正与我的这位台湾朋友合作,承揽整个石景山区修建加油站的工程。就这样,我们有缘相识了。

马壮魁伟英俊,性情爽直,给我好感,而他对我更是一见钟情,夜不能寐……,(后来在电话中向我倾吐)我还没回台湾时,他就电话追来了,回台湾不久,他又在电话中向我表露了爱慕之意,我想,不论是他想娶我,还是我要嫁过来,重要的在于能沟通,于是我们就开始了浪漫、辛苦而甜蜜的电话恋爱序曲。经常是他刚给我打过来,我又给他打过去,有时一聊就好几个小时,甚至能从半夜一直聊到天亮。在频繁的煲电话粥中,我们的感情逐渐升温,我的电话费也相当惊人,每月要花掉十几万台币。

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

1995年,我们从热恋成为眷属。马壮到台湾来与我共度蜜月并小住了半年。虽说我们都是第二次婚姻,都有子女,俩人又是生活在海峡两岸,但从相识到结婚却是蛮简单的。前后不过一年多时间。

在台湾住了一段时间,马壮觉得还是北京好,朋友多,说什么也要搬回北京住。我想夫唱妇随吧,就在1995年下半年随夫迁来了北京。也随之开始了我们大陆的婚姻生活。

开始,我们住在公公婆婆家,四室一厅的单元套房里。我刚来感到很奇怪,怎么我一出门,左右邻居、大妈大婶都盯着我看,甚至连附近白广路商场的售货员也都认识我,原来他们都听说了我是从台湾嫁过来的媳妇。很新鲜。我对人很礼貌,友好,很快和邻里们关系不错。

最初和公婆一起住我很不习惯,觉得少了些小俩口的“隐私”空间。同时两地有些生活差别,小姑也觉得我很麻烦,她对同事说,我嫂子真麻烦,进卧室要换睡衣,在起居室穿运动便装,出门还要看不同场合更换不同服装。

我呢,不仅“家内”有种种不适应,在外边也是人生地疏,连坐公共汽车,挤地铁,认识胡同、马路,都要从头学起。但最让我心烦的还是,我和马壮也时有拌嘴,闹别扭,开始了人们常说的婚姻磨合期。我们俩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观念有分歧,很冲突,有时吵厉害了甚至要分手。我心情很苦。

后来我想,这大概与我当时的心态有关。初来大陆时,还没有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的心理准备,总认为自己来经商求发展,干的好就干下去,干得不好就撤回台湾老家去。

在这种心态下,怎么会不和丈夫发生冲突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约过了三年左右,我的心态才有了较大转变。开始意识到,既然在这儿安了家,就得真正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认同新的生活环境和社会,和谐地融入大陆的生活。

心理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我常会意识到,我现在已经是个大陆人了,台湾只是我的娘家。我生命的更多时光将在这里度过,工作在这里,事业在这里,爱情在这里。这里是否繁荣、强盛与稳定,和我息息相关;这里人们的甘苦,也让我牵肠挂肚。

北京这么大,道路那么多,我原来很不熟悉,也没觉得怎样。但把自己当成了北京人,就觉的连自己的城市的道路都弄不知道怎么行,还能算合格的北京人?从此我就拼命地记路,乘车时也会随时打听。现在,我对北京城可熟呢,即便去新的地方,也不成问题。

长期在这里生活了,对这里的风俗民情也开始关心,怎么和周围的人相处也得琢磨了,对到哪里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也精通了……现在,我的北京意识已很浓了,一般人看不出我是个台湾来的人了,许多台湾来的朋友外出、逛商场什么的,都会叫我陪同,因为人们一眼就能看出他们是台湾来的,但却看不出我也是台湾来的,我已经很“北京味儿”了。

我和丈夫各有一个女儿,她们现在都在北京。我的女儿大一点,去年考上了中国政法大学;小的现在实验中学读书。一家人很和谐,我也蛮珍惜这样的日子。

如果你流泪,我会更心疼

我在北京除了做一些食品、家具生意外,还参与了一些慈善活动。义务帮助那些特别需要帮助的人们。在奉献爱心之中,自己的心灵也得到了净化、升华。

我参与的慈善活动,缘起于台湾慈济基金会。这是个佛教慈善团体,专做济困赈灾的慈济活动。在台湾时我曾参加过“慈济”的活动,来大陆生活后,他们继续找我做志愿者,我很乐意地承担下来。比如,帮助台湾的骨髓捐献者在大陆找到合适的捐助对象并完成配送工作,在甘肃严重缺水地区帮助募捐建盖水窖,资助贫困儿童上学,参与慈济会捐盖小学、中学、孤儿院、养老院等等,为此去了安徽、江西、河北、内蒙、河南等不少贫困地区。

今年,我去了甘肃东乡县,那个地方很穷,吃水非常困难。当地老乡用水要走很远的路,花四五个小时才能把水打回来,打来的水只够吃喝的,洗手洗脸根本不敢用。

慈济会筹款帮助当地村民盖储水窖,一户盖一个,一个水窖资助1000元。一个村一个村地建,现在已资助建了近两三千个水窖,解决了好几个村子的吃水问题。

老乡们现在有了自己的水窖,在雨、雪季节储存的水,基本满足了一年的用水量,很现实地解决了生活难题。以前耗在背水上的劳动力,现在也可以去务农经商了。老乡们开始对我们很陌生、害怕,后来感觉到我们是真心诚意帮助他们的,便由衷地欢迎,关系也越来越亲近了。

为了继续使东乡县的每个村,每户人家都能建一个储水窖,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慈济会筹得的钱款远远不够。于是我又主动动员一些台商朋友们捐助钱款,并与台盟组织联手搞活动,动员在北京的一些台湾大食品公司的主管们的太太,做一些实物捐赠,如什么康师傅、旺旺食品等等。

过端午节时,我就花钱买来糯米,买来粽叶,和我丈夫一起包成粽子后,打电话联系动员台商、港商来买粽子。当然这些粽子价格很高,是为募捐而卖的,10元钱一只,100元钱一串。有些大公司的台商、港商就买下许多粽子分给员工,我们也就用这样募集来的钱去行慈善事业。

虽然义务参加慈善活动有时很累,很辛苦,像有时到农村发放救济物资,吃饭都要轮流吃,从早忙到晚,发放完了还得开会总结。甚至有时还耽误了自己的生意。但感到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使别人的生活得到改善,这是件很能让人感到满足和幸福的事。我还想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人,希望国内有更多的团体,更多的个人能投入到这个事业当中来。

我的慈善行动,首先带动了我的丈夫,原先他是置之事外的,在我的动员下,从不情愿到有了热情。更可贵的是,在参与慈善活动中,我们俩相互感染,彼此更贴心了,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爱意更浓了。

2001年12月,台湾慈济会再次给北京人民医院送来三份台湾同胞捐赠的骨髓。我和丈夫亲自到机场去接捐赠的骨髓,并陪慈济会的人员一直送到医院,与病人家属会见,向病人表示关怀。在病房里,我们用歌声和手语为大家表演了慈济会的歌《一家人》。

歌中唱道:我的快乐,来自你的笑声,

而你如果流泪,我会比你更心疼。

我的梦想,需要你陪我完成,

而你给我的爱,让我勇气倍增,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相依,相信,彼此都感恩,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抒情的旋律在病房中回旋,生动的手语更富感染力,所有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我和丈夫也边唱边流出了热泪。

(刘东平采访并整理)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