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视点
港澳台侨
经济视野
图片报道
社会聚焦
文化广场
地域风情
漫画
绿色家园
旅游天地
地区平台
 
2002年2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今日视点 >

今日视点

台胞五人谈:在大陆的日子
选择了“新世界”,我的工作紧张而愉快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
走出一片新天地
雕刻北京时光
踏诗而归

 



走出一片新天地

潘勇列:1954年出生于台湾,祖籍浙江,高中毕业后,服役两年,22岁进入台湾保险业,从保险经纪公司的营销员做起,经过不断地累积经验,学习提升,成为了台湾拥有多家保险代理保险经纪公司的宝信(远东)集团总管理处总裁。2000年岁末,他来到北京,梦想以自己多年从事保险业的经验和智慧,以及有效的操作规程,注入内地保险业,开辟一片天地,他的梦能否实现?他的感觉又怎样呢?

算一算,我来北京刚好一年了。这一年的经历,真的比台湾好几年还要丰富。虽说立业很难,付出很多,还没有一点“成功感”,但我并不后悔,准备在北京长期住下来,好好干一场。

好事多磨,磨炼耐心

我想,如果当初我从台湾带资金来这儿办企业,可能境况会好些。而我从事的是金融保险代理业,我是带知识,带智慧来的,想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智慧服务于大陆保险业,同时赢得利润。但事情并非像我来时想象的那样简单,在北京申请一个保险中介公司,拿营业执照并不容易。

金融保险代理这个行当,在世界保险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在一些发达国家做的比较规范。而保险业在中国起步晚,发展快速,有些方面还不健全、不完善。保险中介机构更犹如“星火”,直到1999年,全国才批准了8家保险中介机构,其中5家保险代理公司,3家保险经纪公司。这8家机构都没有大陆以外的人员参与。我可能算早些来大陆做保险代理的,许多政策法规方面还没有先例,所以怎能不难呢。我把所有的材料都送交了有关部门,已有几个月,但至今没有回音。很着急,但还是耐心等待吧。

有人说,在北京做事,一百个小时要有七八十个小时是在“盘儿”(即人际关系的周旋),虽说这说法有点过分,但我确实很不习惯。有时会感到事情一筹莫展,回到家心情很难过,甚至想掉眼泪,但还是尽量不让情绪影响自己,睡一觉就把它忘掉,第二天依然带着笑容去“奔”。我想,事情总会有结果的,慢慢的,我也了解了这边的一些做事方法,北京这么大,部门这么多,交通时有拥堵,每天能办成一件事就不容易了。而且,这边的人情,环境,都有不同,不能光埋怨,要学会容忍,学会接受和适应,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立住脚。

在台湾,一到晚上,这个朋友,那个朋友约吃饭,而在这里,我很安静,下了班,打车回家,买一份报纸,回家看看电视,不然就读点书。慢慢的我也习惯,适应了。我想,要在北京闯一片天地,没有恒心和毅力是不行的。我对自己颇有信心,事情一定会成功的。

诚心交上了诚挚的朋友

在北京,我遇到了很好的朋友,我诚心诚意地和他们交往,获得了他们的认可、理解和帮助,这都是我一年中最有益的收获。

说起我和李先生的相识很有意思。刚来时,我从电话簿上找到了一家保险代理公司,想约见公司的老板李先生,可几次电话打过去,都说没有空,直到打了三四次电话之后,他看出我的诚意,才得以见了第一面。见面一谈,蛮投缘的。我以诚恳的态度谈了我对保险业的看法,他感到我很懂,专业经验丰富,而我,也确实需要帮助,于是我们就谈到了合作,他在公司给了我一间办公室,聘我为顾问。

我调查了大陆的保险业内情后感到,责任保险是一大空缺,我就着重做这一块,研发“新武器”。前不久,我做了两个责任保险项目,拿到了保单。一个是高尔夫球运动员的责任保险,一个是个人旅行的综合保险。李先生对我的工作很满意。 我与李先生的交往很坦诚,我请他每天花一个小时彼此交谈,我把我的长处,我的过去让他了解,就这样,我们从陌生,初次拜访,一步一步发展,成了好朋友。李先生知人善任,给我很多信任。甚至和我说些朋友间很贴心的话。

当然,情况也不尽然。我也接触过另外的保险代理公司,总经理就没有接受我。有时谈合作也碰钉子。对方会直率地跟我说,老潘,你的经验非常可贵,但我们不能跟你个人合作,你没有法人资格。找合作伙伴非常不易,要勇于碰,以诚心和耐心去交往。

朋友说我是个负有“使命” 的人

记得我来北京之前,一位朋友来我公司,给我“算了一卦”说我是个负有“使命”的人,这话倒合我意,因为我感到自己肩负着“相互交流的使命”,而不仅仅是为了赚钱。

物质的东西,我过去也追求过了,什么名车,名表……,再贵又能怎样?钱再多了不过是个数字。我最看重的是在这片土地上,用我的知识和经验,做出我的贡献。

虽然一年了,还没有赚到一块钱,但我并不沮丧。因为我已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国人是很讲人情的,保险行业也同样要靠人际相处的关系。可以说,我现在已经看见了前面的曙光。一定能走出自己的阴霾,踏出一片天地。 刚来时我住在饭店,总有一种流落感。后来我干脆在海淀区海雅园买下了房子,安了个家,太太也常从台湾过来住住。要说北京的生活,我的感觉,“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东西太丰富,物价太便宜了,特别是衣服、食物和生活用品。我自己做饭,几十元钱可以买好多东西。有时还爱去一些特色餐馆品尝,也很实惠。每次回台湾,我都要带些新鲜蒜苔、冬笋回去,台湾的价格要比北京贵得多。 新年和中国人的春节都即将来临,在祝福节日时,我非常希望两岸能尽快实现“三通”。像我一年要往返北京和台湾五六次,每次都要转机折腾10余个小时,如果能直航,3个多小时就到了,这对促进两岸同胞的交往不是非常有实际意义吗。我想,也许两岸实现统一还需要时间,但交流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应从眼前、身边的事做起,多做实事。统一是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我的儿女现都在加拿大读大学,他们交了不少香港的,大陆的朋友,彼此都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关系很和谐。我鼓励他们毕业后到大陆来工作,我说“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终究要回到家来,建设我们中国的家园。

我是个“大中国情结的人,从小就向往能回到中国大陆,我的故乡。15年前,我跟母亲第一次回大陆寻亲,她19岁去的台湾,回来60岁了。与我外婆见面时,彼此都难以相认。这样的人间悲情不能再有了,两岸以往的恩怨情仇,就让它随着时间慢慢飘去,现在最重要的是建成一个强大的中国。

(刘东平采访并整理)

-+-+-+-+-+-+-+-+-+-+-+-+-+-+-+-+-+-+-+-+-+-+-+-+-+-+-+-+-+-+-+-+-+-+-+-+-+-+-+-+-+--+-+-+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