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华情缘
经济视野
人物
文化脉动
旅游风情
天下事
 
2002年11月
你现在位置: 首页 > 经济视野 >

经济视野

气象经济:一个正在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的新概念



气象经济:一个正在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的新概念

卢一凡

中国气象中心章国才主任向来自各界的学者、专家介绍国家气象中心服务对象和手段。

对于天气,中国的企业家开始有了不同的认知。“夏季气温上升1°C,就会增加230万瓶的啤酒销量”、“ 夏季30°C以上的气温多1天,空调销量即增加4万台”----这不是中国的啤酒和空调制造商统计出来的数据,而是前者来自德国,后者来自日本。但天气会对许多种类产品的销售情况产生影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所关注。

此外还有分析天气与客流量乘车指数、分析天气与餐饮业食欲指数,以及冰淇淋指数、泳装指数等一系列稀奇古怪的数据,这些从国外同行那里引进的分析结果,令“天气经济”的概念在中国逐渐形成,一些企业也开始有意通过气象信息服务,掌握未来天气的变化,从而合理安排生产。

不过,与国外许多大公司在研发、生产、销售的过程中都有足够气象信息服务作为保障相比,中国的气象经济还算不上成熟,很难确保在获知准确的天气变化资料下进行决策,这使得许多中国企业仍然在吃天气的亏。

天气与空调业开了个大玩笑

由于受季风气候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天气状况并不稳定的国家,有时夏天会出现罕见的高温,而第二年,情况就有可能恰恰相反,这令一些受天气影响较大的行业,比如空调业、服装业头痛不已。

今年夏天,由于事先错误地估计了天气的炎热程度,结果不少空调企业在销售预期上失算,产量大大超过销量,损失惨重。6月份,也就是每年空调销售高峰期开始的时候,中国大部分地区却是一片阴雨连绵,高温不但没有出现,而且比往年还会凉爽许多,有些地区还出现了50年来同期气温的最低值。空调销售理所当然地陷入了“悲惨”境地。据统计,今年1-6月,中国国内空调市场总销售量约为600万台,反而不如去年同期的700万台。此时,各空调生产商和销售商为应付销售高峰而预先准备的500万台以上存货,大部分都砸在了手里。往年,空调生产商都是在8月份夏季快结束时才下调产量,而今年,这一时间提前了近两个月,6月份,大部分生产商就开始关掉生产线,恢复到淡季的产量。

到了7月下旬,虽然大地区的天气转热,空调销售达到了正常水平,但紧接下来的8月又是几年来天气最凉爽的。空调业的惨败已是显而易见。

由于天气开的玩笑,中国的空调厂商可谓损失惨重,然而,这已经不是他们第一次犯错误。激烈的市场竞争往往令各空调厂商身不由己,即使得到天气情况并不如意的警告,也要冒风险扩大产量,以求得更高的市场占有率,其结果,便是库存增加到危险的程度。

年初,中国空调厂商的产品积压数量已经有500万台之巨,到今年年底,据预测,这一数字更要破天荒地上升到1000万台。以每台空调成本500元计算,占用的资金至少有50亿人民币。为了处理这些存货,各厂商又不得不采取低价倾销的方式,造成更严重的恶性竞争。

气象服务刚刚进步

气象专家向每年都受到沙尘暴袭扰的北京市民解读沙尘暴的起因及走向。

在天气上吃亏的中国企业并不仅仅局限在空调业。可以说,每个受天气状况影响比较大的行业都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以服装业为例,去年,由于受“暖冬”的影响,仅羽绒服就积压了3200万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渐发展,在中国,市场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挑剔,但是许多中国企业仍处于由“生产型”向“销售型”转型阶段,对市场和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并不准确,甚至根本没有正确的市场调查和预测手段,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气是影响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太多的事例已经表明,中国企业已经不能不对天气多加留意了。所以,有的行业分析人士认为,今年空调出现的前所未有的积压,也许并非都是坏事,一方面能令各厂商认真反思恶性竞争的不良后果,并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令他们更尊重客观因素,减少盲目生产。

“气象经济”对中国企业来说还是一个新的问题,如何根据天气变化减少损失,甚至赚钱,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中国在天气信息服务方面的不成熟,也是一个障碍。

目前,能够提供天气信息的机构绝大多数是隶属政府的气象台,针对企业需求的专业天气信息服务机构还是凤毛麟角。虽然有些气象台也开展了面向企业的服务,但规模和种类都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收入也少得可怜。

作为开展天气信息服务的尝试,北京气象台组建了一个专业机构,但成效并不令人满意,最主要的业务只是为电视台提供天气预报,直接为企业服务的业务规模很小,每年的收入只相当于日本一家最大的天气信息服务公司的百分之一。

中国国家级的中央气象台也开展了一些天气服务业务,其中包括成立“全球气象导航技术有限公司”,专门为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提供气象导航。但是,为一艘轮船进行气象导航六个月,收入仅为七八千元人民币,而且,价格一高客户就表示难以接受。据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介绍,今年,公司已经开始有利润,但仅仅是十几万人民币而已。
在中国,专门性天气信息服务还没成为广泛的市场需求,从事气象预测的机构也没有进行商业活动中的实践经验,资金、服务种类都普遍缺乏,因此,天气信息服务始终不成规模。

回报可观 潜力巨大

北京气象台的相关部门使用飞机在河北上空喷洒增雨剂,云层随风飘至北京上空把珍贵的雨水留在北京。

与其他一些国家不同的是,在中国,天气预报和发布天气信息一向被当成公益事业,由政府划拨经费,向社会无偿免费提供。即使是现在,花钱买天气信息对许多企业仍是难以接受的,难以达到商业化。

不过,研究人士认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运行将逐渐科学化,也会更依赖天气信息来趋利避害,有偿天气信息服务形成规模不会很久,转变传统观念也并非难事。

来自西方经济学界的德尔菲定律在中国已经被许多人了解,按这条定律,企业在天气预测方面投资1元,可以得到98元的回报。一些中国的研究者也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对于中国的企业来说,在天气预测方面投资1元,可以得到40元的回报,不管怎样说,也是相当可观的回报。

实际上,这种服务也在逐渐被中国企业接受,虽然很慢,但也显示出了积极的变化。在中央气象台的专业服务客户名单上,已经有了数百家企业,其中不乏一些知名的大企业。

国际上通行的产品须做天气评估的做法,正在逐渐被中国企业接受,这将促成专业天气信息服务市场的扩大。

中国一些城市开设的收费天气预测电话系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欢迎,在广州,每天拨打电话查询的有2万人次,多的时候能达到4万人次,同时,购买手机天气信息的用户也有19万人。

而在安徽省巢湖——一个并不大的市开设了收费天气电话之后,每天查询的人次也多达几千人次,其中大部分是关心天气变化形势的农民。

各地的气象台也有意地发布种类多样的天气信息,针对企业的需求,许多地方已经有了中长期天气预报和精确到小时的预报。在一些城市,气象台还发布舒适度、紫外线指数、空气干燥度、花粉含量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天气信息。

一些企业也习惯于根据天气情况安排生产和销售,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比如,在一些城市,有的药厂和药店开始通过气象台提供的天气情况引起哮喘、感冒、高血压等病症的发病指数来推销药物。

就像中国的企业在经历教训后已经开始重视天气因素那样,发达国家开展的各种专业天气服务也正在越来越多地被中国所引入。与时同时,也有国外的天气服务机构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一些欧美和日本的天气服务公司已经在北京、上海等地建立了代表处,积极拓展业务;业务遍及世界各地的美国气象导航公司已在上海等地开办了代表处,积极拓展业务。这对于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气象经济”当然是一件好事,成熟的天气商业服务模式将因此更快地进入中国。



-+-+-+-+-+-+-+-+-+-+-+-+-+-+-+-+-+-+-+-+-+-+-+-+-+-+-+-+-+-+-+-+-+-+-+-+-+-+-+-+-+--+-+-+
 

地址:北京百万庄路24号,100037
电话:(101)68996346 68326086
网址: www.chinatoday.com.cn
E-mail: news@chinatoday.com.cn
今日中国杂志社中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