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创造积极舆论环境,推动多元文化交流


2015-10-25 08:42:11     作者: 本刊记者 周琳    字号: T|T    来源: 今日中国

24日下午,中日媒体与文化分论坛上,双方嘉宾围绕如何在新的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媒体与民间文化交流的作用,促进中日关系向更加积极和健康的方向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与会嘉宾认为因为政治体制的不同,两国民众在媒体认知上确实存在不同,尤其是在国际事件的报道上,由于文化认知的差异,对同一事件往往有着不同的认知和解读。要在发挥媒体对舆论的积极影响同时,不断加强民间文化交流。

在媒体报道的客观性和谨慎性上,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原主任赵启正指出新闻报道和舆论评论应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符合客观事实,符合广大民众利益,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副主席翟惠生从媒体新闻写作的角度强调,新闻报道必须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思考,做客观真实的描述。对于新闻记者,历史的积淀是一门必修功课;两国政府和媒体应该以开放的心态,海纳百川的态度思考历史和现在。

朝日新闻社论说主干大野博人提出各国媒体信赖度调查显示,民众信赖度最低的是议会和军队,接下来才是媒体,各国都趋近相同。应该意识到媒体不是为了国家利益存在的,而是为读者而存在的,这是媒体的工作。希望中日关系能够进行更多的积极报道和解读。

共同通信社编辑委员室室长杉田弘毅提出,媒体记者应该站在对象国立场考虑问题,必须要了解对象国才能进行细致认真的报道,了解对方历史。

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作为媒体人和文化人,同时也是调查的实施方。他指出中日媒体面临真正的挑战是如何有效挖取有趣的人和人物故事,来抓住公众感兴趣的话题,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金莹从专家学者的角度指出,中日两国关系的走向更多是基于两国的政治互信,不能把太多的责任推给媒体。在探讨如何客观进行媒体报道时,她也指出客观和选择性的报道,往往源于如何填补双方认知的巨大鸿沟,更多的还是信息的鸿沟。在这方面就需要加强双方的情感交流,提倡不只是站在媒体的立场,而应该是站在人的立场来深入探讨,体现共情性和体谅之心。

古代中国对日本的影响主要是文化输出,近些年来,中国民众对日本的历史也越来越感兴趣。谈论历史问题更应该考虑大众文化的影响,比如中日合作拍摄丝绸之路和敦煌石窟的纪录片,就是很好的交流方式,中日双方还可以合作拍摄具有中日文化背景,故事性强的日本京都东福寺的电视剧,就能够很好地引发双方民众共鸣。

日本放送协会解说委员加藤青延指出,日本民调显示,只有三分之一的民众认为媒体对两国关系作出了影响,也对我们现在的媒体工作提出了挑战。在媒体发挥的作用方面,32%的日本民众认为非常重要,70%的中国民众认为很重要,总体上,两国民众都认为加强相互理解非常重要,这也为媒体人未来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同时,他也指出不仅是媒体扮演着增进中日两国民众互相理解的原动力,双边的文化交流,尤其是旅游为两国民众增强理解和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调查显示,35%的日本民众想到访中国,400万的中国游客已经到日本旅游,未来发展的空间很大。

未来文化交流方面首先要尊重对方国家,其次要抓住对方的心,才能进行有效交流。

中国网总编辑王晓辉回应加藤青延提出的中日双方发展困境中,媒体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时指出,要更多加强文化层面的理解。并进一步指出,目前中国互联网用户6亿以上,移动终端微信也达到了6亿以上,大量自媒体用户对于舆论的影响力量也不容小觑。

国际交流基金顾问、原日本国驻法国大使小仓和夫认同媒体交流的重要性。他指出人与人的之间交流,探讨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如文化、环境问题等,很容易产生共情。如果是作为政治和经济的手段进行的交流就是非常有意义的。文化不应该局限于某一个或者两个国家,应该是世界的文化。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从全世界的角度保护文化。

对于媒体人来说,应该把中日友好故事向年轻人进行传达。现在中国有很多中山广场和中山路,在日本也是如此有很多道路是以孙中山来命名的,这就很容易达到中日民间的友好感情。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井顿泉很赞同中日文化相互影响和交往之深,规模之大,应该鼓励中日两国的青少年通过友好文化交往多做深入了解,从小建立良好的感情基础。所谓国之交在于民之亲,这将为未来两国关系积极、健康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原东京大学理事、东京海上控股株式会社董事江川雅子认为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一样都非常重要。文化注重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历史问题的关键点在中日两国人民认知上的鸿沟。

中国日报副总编辑高建民说,在国际化的视野下,中日双方都面临着不断与世界融合的挑战,中日双方本身又都是东方文化,如何更好的互动交流,提升中日在东亚的影响力是一个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

呼吁论坛讨论结果要有具体行动,并呼吁更多青年有志之士参与论坛活动。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更多>> 深度报道

“大众创业、 ...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为何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如此高的高度来阐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驱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呢?

科技创新 撬动...

当前,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