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洛桑:八廓街的 老艺人


2015-08-07 18:26:34     作者: 本刊记者 李 媛    字号: T|T    来源:

堆绣老艺人洛桑的家位于八廓街一个普通居民大院内。院内是一栋4层小楼,住了三四十户人家,洛桑老人住在第四层的东北角,这里既是他的家也是他的工作坊。

辛劳童年练就一身绝技

洛桑老人今年75岁,17岁随父亲从日喀则来到拉萨,已经在这个院子里住了四五十年。他说自己每天都是伴着八廓街商贩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剪剪贴贴、飞针走线,完成了一幅幅堆绣作品。

洛桑

据《中国美术史》记载,堆绣最初是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的,它起源于唐朝,前身是丝绫堆绣,到了清朝,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据说乾隆的母亲就曾亲自带领宫女们用这种工艺做出了很多花鸟、人物作品。这种工艺传入藏区后,被用于唐卡的制作,发展成一种新的唐卡门类—— 贴花唐卡。

所谓堆绣就是用各色棉布、绸、缎按照事先画好的蓝图,剪成各种图案形状,再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边。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

堆绣又分为平剪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剪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立体堆绣是在剪好的图案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其凸起,然后再粘绣在布幔上,最后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案用绣缎连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所以立体堆绣比平面堆绣更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

洛桑老人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堆绣。那时候西藏社会的基层组织不是居委会,而是行业协会,洛桑的父亲钦莫达瓦顿珠就是缝纫协会的一名成员。由于手艺精湛,父亲曾是九世班禅的御用堆绣师。

堆绣作品题材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供寺院悬挂或举行仪式时使用。堆绣艺人通常会被请到寺院,他们对自己的作品并不明码标价,只要求寺院提供食宿就可以了。

洛桑在父亲身边一边帮忙,一边学艺。父亲告诉洛桑,学习堆绣要先修炼德行。做活儿的时候,质量最重要,不要怕费时间。

与普通刺绣不同,堆绣对色彩和比例有严格的规定。作品中每一部分的用色和结构比例都很固定,不可以随意发挥。为了更好地掌握堆绣技术,除了基础的针法,父亲还要求洛桑熟读藏传佛教工巧明中的《造像度量经》、《比例学》、《色彩学》、《轴化法》、《智者绘画法》、《物图与比例》等书籍。

“过去,除了寺院用于佛事活动外,很少有人能买得起一幅堆绣佛像来供奉。父亲无法单靠堆绣来维持生计,所以像不少同行一样,更多的时候,父亲是靠为人缝制衣服来养家糊口。”洛桑说。

对于做服装,洛桑更是父亲的得力助手,父亲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和父亲分别去客人家里做。当时由于物价比较便宜,像洛桑这样的学徒工每天的工钱只有5钱,父亲每天的工钱也只有1两,买不了一斤酥油。但是,就是在那样的岁月里,洛桑练就了一套飞针走线的绝活。如今,年已古稀的他依然可以灵活地做堆绣,给自己缝衣服,细细的银针捏在指尖仿佛就是他身体的一部分,每一次下针,都是“胸中的丘壑,下‘针’如有神” 。

堆与绣的浮雕艺术

洛桑老人为人低调,尽管如此,如今登门请他做堆绣的仍络绎不绝。柱面幡是老人的拿手绝活,现有作品收藏在布达拉宫、小昭寺、哲蚌寺、直贡梯寺、罗布林卡内。柱面幡是一种悬挂于寺院殿堂内的装饰法物,主要挂在寺内正殿柱头上。它的高度随柱子而定,有的可长达数丈。

洛桑老人和他的堆绣作品

洛桑老人工作的案台上摆满了各色绸缎和丝线,他说堆绣以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为主,注重人物的造型和神态,讲究各色绸缎的搭配,粗犷中见细腻,点滴中见绝妙。色彩要鲜艳,对比要强烈,远看似刺绣,近观如浮雕,这才是一幅有价值的好作品。

洛桑告诉我们,制作堆绣是一个精细的活计,首先要在底布上绘出图案,然后按图案的设色选料剪裁,按整体构图一点一点地进行拼堆。大幅堆绣作品的起稿有着很大的难度,画师要根据造像度量计算,把一幅几百平方米的大画,分别画在数十张乃至成百张纸上,再逐一地制作拼贴,才能做到天衣无缝。

“以前人们制作堆绣时,都是一针一线地缝上去,这样制作出来的堆绣不怕折叠,而且保留的时间也很长。现在的艺人们为了省时省力,都采用白乳胶粘贴的方法,把剪好折叠好的布粘在勾描好的线条上,这样做出来的堆绣,一拿到内地就会因为天气闷热潮湿而造成损害、脱落和开胶。”洛桑说。

洛桑老人说他现在都是先用自制的糨糊把布片固定在画面上,然后再用针缝。自制的半强糊里有狗毛、藏药等纯天然成分,能起到防腐,增加黏合性的作用。

拉萨堆绣非常注重布料品质,为了更好地体现出华美气质,选用的布料必须是纯蚕丝。因为真丝面料不但可以保证颜色的鲜艳和缝绣的效果,而且比其他的材料保存的时代更加久远。

近来,原材料稀缺是老人最头疼的问题。由于在西藏找不到纯正的丝绸,他就直接到杭州订货,宁可承担高昂的价格,也一定要保证每幅作品的品质。老人说中国的丝绸是最好的。

有了纯正的蚕丝,还不能直接缝绣。洛桑老人从里屋拿出了他的另一样秘密武器——一簇飘逸的马尾。他说这是从刚死不久的马身上剪下来的,这样的毛发最有弹性,而且坚韧。他的堆绣用线就是从丝绸上抽出的丝线再缠住马尾毛制成的。他说,只有马尾毛与丝线弹性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堆绣的线条与图案达到最佳的吻合效果。

就这样,每一步都是一丝不苟,每一针都是精益求精。难怪一幅一米见方的作品,他都要用整整一年的时间来完成。老人说,他知道这种精雕细琢的做法在市场上没有竞争力,但他不敢乱来,“只能和别人比针法,不敢比胆量”。

至今,老人的作品没有一幅是通过市场渠道销售出去的,更没有搞过个人展览。订购的人们都是通过口碑相传,慕名寻来,取货的时候如获至宝,一件件全部被拿走。老人的作品现在大多被各大寺院、藏医院、社科院等机构收藏。

堆绣技艺的传承

洛桑的堆绣技法是典型的拉萨派技法。其用料讲究、制作复杂精良,手法独特而有别于其他藏族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掌握这种技法的人已经越来越少了,这一传统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仅在拉萨老城区的八廓街、策门林有几位堆绣师,几大寺中也只有几个负责维护修补的僧人。

如今,上了年纪的洛桑有些做不动了。找他订制的人很多,他将多数活儿都交给徒弟们来做。现在老人有两个徒弟,其中之一是他的儿子。

对于培养接班人,洛桑老人有着自己的想法。他依然恪守古老的传统——堆绣是在佛祖前做事情,传男不传女。而现在的男孩子们大多数又不愿意做这些穿针引线的活,所以一切只能随缘。

每天清晨,洛桑起床后,围着转经道转经,然后来到甜茶馆里小憩,和老友们畅谈聊天。晌午,他回到家里,开始做些针线活,这对于他来说既是工作,也是一种锻炼身体的方式。

望着洛桑老人那双镌刻着岁月沧桑的双手在鲜艳、丝滑的绸缎上游走,不禁令人想到拉萨堆绣的未可预知的前景。但不管怎样说,对于这个行业的手工艺者而言,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重要声明

我社从未在地方上设立诸如记者站、工作站、联络站、事业部、文化公司之类的机构,特此声明。《今日中国》杂志社

更多>> 深度报道

“大众创业、 ...

今年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行的“双引擎”之一。为何要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升到如此高的高度来阐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如何驱动中国经济向前发展呢?

科技创新 撬动...

当前,中国经济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步入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这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速的放缓,更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迫。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