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十年辉煌 > 成长中的中国PK“傲慢与偏见”


成长中的中国PK“傲慢与偏见”


2012-11-08 11:42:24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寻求突破:内外兼修  软硬并进

对于中国与世界的认识鸿沟问题,近期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接受一家中国媒体访谈时直言,“中国要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并不容易。”他解释,中国是从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角度来看待自己,它非常清楚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挑战和不足之处,以及它所需要推出的应对措施,“中国有时可能意识不到自己在别国眼中有多强大,所以我觉得认知上的差异有时意味着,中国与别国不以同样的视角看待问题,而这可能需要磨合。”

解决这些问题,公共外交可谓作用重大。2009年7月,胡锦涛主席在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要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强调开展好公共外交直接关乎我国际形象。公共外交由此提到了国家外交战略的高度。外交部成立公共外交办公室,上海、天津、广东等省市相继成立公共外交协会,一些专业刊物、研讨会也非常活跃。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公共外交的智慧》一书中指出,公共外交实际上属于不同文明的对话,文明的不同表现在价值观、信仰、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中国的公共外交力求通过不同文明间的对话,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共同繁荣。

如何刷新中国形象的“国际印象”,让世界了解一个真实的中国?赵磊提出了五点对策:

第一,对外传播应平衡“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尊重受众群体的心理习惯。中国人“家丑不可外扬”、“报喜不报忧”的传统思维,影响了国际受众对中国立场的接纳程度。

第二,优化国家形象要考虑国际受众的接受习惯和价值偏好。让“中国特色”被世界接纳,既不是“自娱自乐”,也不能“孤芳自赏”,与国际社会接轨是优化中国国家形象的关键问题。接轨的宗旨是真正实事求是地了解对方对中国的疑虑和期望是什么,之后进行高度针对性地回应和改善。

第三,国家形象是立体的、多层次的,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领域应“量体裁衣”,塑造各有特色的中国形象,体现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对西方国家强调“国际秩序维护者”的形象,对发展中国家突出“正义捍卫者”的形象;在安全领域塑造“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形象,在政治领域塑造“民主法治、安定有序”的形象,等等。

第四,在对外传播时要尽量淡化政治色彩,提升社会新闻的报道比例和深度,向国际社会多提供具有“人情味”的新闻素材。因为,国际受众更喜欢听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更喜欢感同身受,而不是受教育。

第五,破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秘感”,拉近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有很多外国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过于“神秘”,而放弃了对中国持久学习的兴趣。同时,我们在对外报道中,也习惯于用“历史久远”、“博大精深”等固定的词汇和套路描述自己,但是神秘化就会被边缘化。因此,我们要将一个崭新现代的、朝气蓬勃的中国展示给国际社会。

“说到底,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实际上还是中国如何均衡发挥硬实力和软实力的问题。而在这个问题上,有些人存在误区,认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关系是‘加法’,即提升硬实力可以先行一步,发展软实力可以等一等。”赵磊认为,这种认知对优化中国国家形象是极为不利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关系是‘乘法’,如果硬实力很强,但以国家形象为基础的软实力是负数,那么两者的乘积则更为负面。软实力跟不上,硬实力再强也难优化国家形象,甚至会让国家形象一落千丈。只有内外兼修、软硬并进,中国形象才可能更加的立体饱满和富有生命力,从而赢得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的充分信赖与尊重。”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