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首页 > 十年辉煌 > 成长中的中国PK“傲慢与偏见”


成长中的中国PK“傲慢与偏见”


2012-11-08 11:42:24     作者:    字号: T|T    来源: 人民网

 

正视偏见:客观看待  警惕固化

在中国着力塑造国际形象的同时,来自国际社会的杂音也难以避免,一些西方国家的“有色眼镜”依然戴得乐此不疲。今年6月26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上,资深外交家吴建民谈到自己在飞机上的一次遭遇。他在回国途中遇到一位法国朋友。这位朋友说:“全世界都在谈论中国,大家有些害怕。”虽然吴建民与这位朋友多年未见,但他相信她反映的一定是值得关注的情况。

吴建民认为,中国崛起是13亿人在崛起。人类历史上,还没有13亿人口的国家崛起的先例。块头这么大,中国崛起必定会打破现存利益格局,当然会使人产生各种复杂感情。他同时指出,全球主流媒体仍然掌握在西方手中。它们对中国的社会制度、对共产党的领导存在很深的偏见。这些偏见会影响它们对中国的报道,也会影响到西方对中国的认识。

在西方主流媒体报道中,“妖魔化、边缘化、神秘化”中国仍是隐约的主题。“话语权也是国家利益”,赵磊对此曾有深刻地阐述:中国必须要用积极的话语引导国际舆论,一则释疑解惑,二则释疑增信。但释疑、解惑、增信的过程充满艰辛,绝对不是通过一两次努力就能改善或实现的。赵磊说,“争取国际关系话语权,中国所要得到的是权力,而不只是权利。大国崛起不仅要在物质层面体现自身的不可或缺,更要在精神层面塑造外界对自我的积极认同。”

回到200多年前的伦敦。美国独立后不久的1784年,杰弗逊来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贸易协定时,愤怒地发现英国的主流媒体对美国革命和现状的报道,竟是那么不真实和带有偏见。日本国立新潟大学副教授张云在一篇文章中以此为例说,英美两个有着共同文化、宗教、语言背景的国家之间尚且如此,当前中国遇到西方的各种偏见也就更不足为奇。张云坦言,随着中国的发展,更刺耳的杂音会更多。关键还是要稳住阵脚,要经得起偏见的考验,要听得起正确的批评,这是中国走向复兴必须经历的国际洗礼。中国的未来取决于自己怎么做,而不在于外部如何说。中国需要“不动摇不折腾,在偏见中自信地成长。”

“面对国际上的一些杂音淡然处之、沉着应对,这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说非常重要。同时不可忽视的是,我们要防止有关国家的负面印象成为国际共识,更要防止其成为国际常识。”赵磊提醒,目前,中国国家形象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中国与世界的认识鸿沟,即中国人对自己的看法和世界对中国看法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国际印象是完美无缺的,但要防止对国家负面印象的“固化”,因为修复这种“固化”的难度极大、成本极大。

      1   2   3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1

2002年以来的1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10年,是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的10年。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微博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