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站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向东西两侧眺望。
广场东侧,历经风霜的国家博物馆巍然屹立。中国古代瓷器艺术展、非洲雕刻精品展……众多展览迎候着观众。自2011年3月27日免费开放以来,这里成了男女老少畅享优秀文化的乐园。
广场西侧,刚满5周岁的国家大剧院人流不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经典话剧《12个人》……演出荟萃中西文明,展现着中国文化演艺产业的最高水准。
一个是国家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一个是文化产业标志性“高地”,两大建筑正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双轮驱动”的缩影。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清晰地将文化建设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两大部分,事业和产业不再相互掣肘,桎梏中国文化发展已久的困局开始破题。
这背后,是文化定位的逐步清晰——2004年,“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表述首次出现在中央正式文件中。经过数十年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我们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新突破:文化不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党的十六大报告吹响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集结号。
改革重点之一——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覆盖城乡、面向大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城市,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截至2011年底,全国15个省级美术馆已悉数免费,2951个公共图书馆、3285个文化馆、34139个乡镇文化站实现了零门槛进入;
在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覆盖全部已通电行政村和20户以上自然村;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覆盖所有行政村;基本实现乡乡有综合文化站、一村一月免费放映一场电影;农家书屋全面覆盖了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
改革重点之二——以市场为导向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在国家层面上,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着力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
在企业层面上,“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的意识激发改制自觉,文化企业纷纷联手发展,组成了一艘艘实力强大的“航空母舰”。
金融资本有序注入,利好政策不断出台,为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图书出版品种、日报总发行量居世界第一,电子出版物总量居世界第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年均增速在15%以上,大大超过同期GDP增幅。
如果说,发展文化事业是“为人民服务”的直接体现,那么,贯穿于文化产业发展全程的,同样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让文化走向市场,就是把文化创造的权利、选择的权利、评价的权利交给人民;当更多的文化含量渗入经济时,经济发展便具有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后劲。
“我们迎着初升的太阳,
走在崭新的道路上,
我们是优秀的中华儿女,
谱写时代的新篇章。
我们迎着风雨向前方,
万众一心挽起臂膀,
我们要把亲爱的祖国,
变得更加美丽富强。
……”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前夕,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激情上演。这部澎湃的史诗巨著,恢弘、昂扬、激越,里里外外弥散着新时代的文化气息。
2012年8月9日,“2012年全国优秀剧目展演”在北京开幕,119台精品剧目扮靓了属于大众的文艺舞台;9月18日,第十二届“五个一工程”奖奖项揭晓,电视连续剧《永远的忠诚》、电影《唐山大地震》等喜获殊荣……10年来,广大文艺工作者以历史和生活作底色,以群众和时代为焦点,记录前进足音、讴歌中国精神,创作了一大批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
河北遵化小王庄村民自发歌颂“辉煌二十年·幸福新遵化”,百场文艺精品展演点亮乡野;海南乐东县63岁老人袁金华自办文化园,成为海南本土文化最集中的典型馆藏;凤凰传奇、旭日阳刚、西单女孩,越来越多的平民艺人走上了国家级舞台……10年来,民间蕴藏的文艺热情被鼓舞、激发,一场不落幕的文化“全民总动员”精彩上演。
在人民当中,文化建设找到了根基和力量;为人民而歌,文化发展呈现出盎然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