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说4年前自己在上海打工时,感到身体不适,去当地医院照了一个片子,经检查患有支气管炎,那一次检查就让他花掉的300多元,这相当于他当时半个月的生活费。过高的医药费用。成为他再也不去医院治疗的理由,“总觉得年轻身体好,能扛就扛过去算了。”
可没想到,这病竟然越拖越重,每年都会发作。去年,由于病情过重,他只得放弃打工,回乡养病。当时,同村的人都推荐他投保“新农合”,“50元,想想也不是什么大数目。”老张于是半信半疑地交了医保费。 “去年我发病住院半个月,70%的医疗费是报销的,自己只掏了不到1000元,真没想到,我们农民看病也能报销这么多。”倪医生告诉记者,今年由于新的药品纳入减免范围,老张花费的医药费还会有所下降。

同在卫生院就诊的尿毒症患者康新矿,2010年他住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费用在12000元左右,当时合作医疗报销了6400多元;而2011年,同样的治疗,因为实行了按病种收费标准,住院费用降低到11000元,合作医疗报销则扩容到了8400元,仅此两项,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减少了3000元。
这样因为新医改受益的病例在卫生院随处可见,而让人欣喜的是这次改革并没有停下脚步,每一年都有新药品增入减免范围,有新的病症被纳入病种付费范畴,医院和医务人员在医改中遇到的问题也在陆续得到改善。
村卫生室的1243份健康档案
2012年3月,安徽省合肥市长丰县杨庙镇四树村,由政府资助建造的村卫生室里,身着白大褂的村医张行先正在给村民提供免费测血压服务。测完血压,张医生在电脑上的健康档案里记录下监测数据。张医生介绍说,村卫生室的诊疗过程已经实现了信息化联网,病人的病例、健康档案都有详细的电子记录。
谈到自己的工作情况,张医生说,“我们一般上午在卫生室给人看病,现在是农忙时期,病人一般来得早,经常是7点多就要开始看诊。下午我们主要是巡诊和整理病例资料。我们的休息室就在旁边,两个人轮岗,这里24小时都有人值守。”
四树村卫生室建成于2009年。就在这一年的4月,中国宣布了一项为期3年的规模宏大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计划。政府规划在3年内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核心,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网络,实现全民享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
四树村卫生室100多平方米的诊查室,被清晰地划分成药房、诊断室、治疗室等,各个区域井然有序。这个卫生室有两位村医,都是毕业于专业学校拥有专业资质的全科医师,服务范围主要是本村的1904位常住村民,每天接诊人数平均在20人次左右。
村民们最大的感触是看病方便了。随着新型农村医疗合作政策的推行,村民们手中以家庭为单位拥有一张新农合医保卡。病人在这里就诊,能刷医保卡,而且比县、市级医院相比,诊疗费都更实惠。
村民何宜潮对就医方便有着更深切的感受,就在几天前,他深夜发烧了,要在以前,只能赶往镇医院看急诊,这次他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打通了村卫生室电话,几分钟后村医就上了门,很快输了液,退了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