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得到了邓小平和万里的支持与肯定,但仍然有很多人不解:为什么小井庄比凤阳县小岗村搞农村改革在时间上要早一些,但小岗村的名气要远远大于小井庄村呢?一个解释是,小井庄按照万里的要求“不宣传、不登报、不推广”,采取了只做不说的办法,外面知道得少;另一种解释则是李祖忠的说法,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只想农民得到实惠就中了,并不计较谁先谁后。不管谁先谁后,小井庄和小岗村都是中国农村改革的探路者。
农村建设走新路
今年初春时节,当记者来到山南镇小井庄时,映入眼帘的一排排粉墙黛瓦的徽派民居如同联排别墅,家前屋后平整的水泥路以及两旁的环保节能路灯,装满农业和科技、历史图书的农家书屋、电子书屋,供留守儿童与远方父母视频沟通的“留守儿童之家”,体育设施齐全的村民广场,无不显示着小井庄村已经从传统的乡村蜕变为现代乡村,其经验是全国中西部地区广大缺少耕地农村都学得起的一条可行道路。
据山南镇党委书记周宗兵介绍,山南镇处在典型的丘陵地带,是传统农区,除了人均1.2亩土地,没有其他独特资源。尽管包产到户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但是如何发家致富却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探索。因为就算亩产2000斤粮食,最高产值不过1800元,去掉成本,人均净收益也不过1000元,农业上似乎已经没有升值空间了。于是,一部分村民到镇上、肥西县城甚至省城合肥去经商;一部分村民外出打工,留在村里的不是老人就是小孩,这造成了大量的夫妻分离、留守儿童等问题,许多地都抛荒了,没抛荒的地也因投入不足产量不高。
意识到曾经给他们带来幸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难以适应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 2000年山南镇又开先例,将分散居住的农民土地集中起来交给公司来经营。第二年,安徽省在全国率先制定地方法规,允许使用租赁、委托代耕、土地互换、土地入股、转让、拍卖等形式推动农村土地流转。
流转之后,搞蔬菜大棚,标准化养猪、养鸡,泥鳅养殖等一批种养大户、农业企业出现在山南镇。在小井庄村,村里4709亩土地,有2000多亩种上了反季节大棚蔬菜;500亩水面养殖了泥鳅、黄鳝、龙虾等,泥鳅出口到韩国日本,泥鳅苗卖到了全国各地;1500亩土地发展了香椿一类的优质高效农业;150亩种植绿化苗木。李祖忠家的土地也被强兴公司征地用于蔬菜大棚建设,每亩土地每年可以得到500元的租金。
在小井庄村,据村干部赵勇刚介绍,将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之后再到种粮大户农业企业里打工拿一份工资,每月也在1500元左右,现在村里给种粮大户打工的有四五百人。
除了土地流转,山南镇还发展工业,目前全镇的100多家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也吸收本土农民就业,仅小井庄村就有200多人在小井庄工业聚集区打工。
周宗兵说,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和改善农民居住条件,山南镇对旧村进行改造,新建了小井庄、光明、华山等一批农村社区。每净增加一亩土地,政府补偿5万,用于新农村公用设施的建设。在小井庄村,我们了解到,该村聘请合肥市规划院对全村进行了总体规划设计,建设了统一的新式两层楼徽派建筑区,以成本价出售给村民,统一供水、供电、通路、通电话,统一建设小学校、文化活动室等公共基础设施。农民旧房拆迁得到的补偿,基本够置换一套同等面积的楼房。目前小井庄村已有81户人家入住,第二期60户民居已开工建设。
要做自己喜欢的事
1979年,山南用粮食增产两倍证明了包产到户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天,李祖忠用自己的生活证明了,从包产到户再到土地流转,两场改革直接惠及他所在的村庄和他的家人。
“小井庄村变化相当相当大的,包产到户前看不见有一块砖瓦的房子,今天什么都有了。”昔日的大队会计李祖忠对记者感叹说。1978年,李祖忠和老伴还有一对儿女都住在那3间茅草屋里。如今,李祖忠的儿女都各自成了家,并且搬进了两层楼的新农村“小别墅”。
我们走进李祖忠的儿子李列仓家。这是一栋150平方米的楼房,装修高档,地面铺着花岗岩地板,不仅电话、抽水马桶、电脑、太阳能热水器这些现代生活设施一应俱全。
今年50岁的李列仓在家里正抱着孙子玩,他满脸红光,穿着一件极其普通的蓝色外套,马马虎虎地卷着袖子。说起3个儿女,他立刻充满自豪:儿子在福建厦门工作,手底下管着100多个厨师,年薪16.8万,已经在厦门拥有了一栋价值190万元的房子;大女儿打工回来后,在本村办了一家服装加工厂,雇用附近的农民进行来料加工,年收入二三十万;小女儿家也在本村,办了一个模具加工厂,收入还要比大女儿强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