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活动中的老人明星
7名由群众推举的文化水平较高的退休老人组成了展览路街道办事处的老年协会办公室,他们活跃于包括百西社区在内的展览路地区的21个社区,在当地老人群体中发掘骨干老师作为带头人,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而他们和老师们都没有报酬,据展览路社区服务中心负责人张仁霞介绍,政府每月给协会百西社区提供的活动经费也只有2200~2300元。

然而,这些难不倒“托老所”的“粉丝”们,老年协会的刘燮昌主动担任了“星光园托老所”朗诵班的老师,67岁的刘老师曾是一位中学语文老师,在工作期间曾常期辅导过学生朗诵,他认为背诵是思维的体操,对喜爱的诗词通过朗诵进行再次创作。虽然他两年前得过一次中风,至今手和嘴角还在发麻,但他仍自许可以承担两小时的个人专场朗诵演出,并精准地背诵每一句诗词。
早在十几岁上师专时,刘燮昌就在人民大会堂表演过朗诵,其中有一名与他共同演出的同学如今也参加“托老所”的朗诵活动,并与刘老师共同主讲。刘老师开玩笑说:“我们俩还在一起玩儿了半辈子。”两年前,刘老师在“星光园”朗诵班的基础上倡议成立了展韵艺术团,吸收了展览路地区20多名退休教师、职员、编辑等作为固定团员,他们与城东的青春之声(老人)诗歌朗诵研究会联手,开展交流活动,并联合为学校、机关等单位演出,有时还在街头广场向市民演出,他们同样没有任何报酬,只为有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

随着活动的增加和影响的扩大,他们还与北京20多家朗诵民间团体结成联盟,进行交流演出并评奖,提高朗诵水平。每逢节假日他们都参加市朗诵联盟组织的专题演出。去年,在“星光园”的活动室里诞生了两部诗集,一本是由30首诗歌组成的自创集;另一本是演出时选用过的成品集。
离退休老人中有着广泛的社会关系,他们还自付路费,自己联系到外地演出,今年他们将赴新疆和青岛演出。刘老师还想办一个展韵艺术团的网站,打算给艺术团请一位知名导演作辅导老师。
除了爱好朗诵,刘燮昌还有一个爱好是用易拉罐作画,他用自己的作品开办了一个“家庭艺术馆”,宣传环保,在2009年底举行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期间,他的家庭艺术馆曾被三四十个中外媒体采访报道过,其中一名丹麦记者对他说,要向世界介绍中国老人是怎样在生活中进行环保的。
百西社区“托老所”的摄影班是5个活动班里参加人数最多的,有四五十人参加,开始只是老师讲摄影技巧,学到一定程度后,老人们开始实践,把自己的作品交给老师,老师用大屏幕进行点评,为了拍摄到好的照片,参加摄影组的老人们还经常自发组织到郊区实地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