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国

> 网络让教育平民化


网络让教育平民化


2012-01-13 13:44:14     作者: 本刊记者 孙 超    字号: T|T    来源:

“现在我固定上的课程有《综合生物学》、《博弈论》、《经济学》。”杨向竹说,这些课程不仅使她拉近了和学生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同样是老师的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每次听完课后,杨向竹都会对教育方式产生一些新想法,当她带着这些想法重新投入教育工作时,就会发现和学生交流变得更容易了。

虽然网络公开课受到了大多数人的热捧,但也有人认为其魅力并没有那么大。北京语言大学法语系一年级学生陆顺就认为,虽然“网络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大家的知识量”,但如果想利用空闲时间“使自己无论是思想上还是知识上达到一个质的飞跃,公开课似乎显得力不从心”。

对于这一点,山东烟台的张晓霞也很认同。她觉得,网络公开课主要是单向性的,学生和老师不能进行互动。

曾经在英国留过学的中国人民大学的教师李焕荣认为,要辩证看待网络公开课。“从学术交流和开阔视野的角度看的确很好,能感受到一些国际知名大学知名教授的学术造诣,确实能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和思维开拓上有所收获,”他说,“但西方人的一些价值观与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相符,因此要结合实际,吸收能够真正为自己所用的东西。”

国内高校试水

2011年4月,复旦大学也推出了网络公开课——由著名历史学者王森教授讲述《执拗的低音》。

11月初,由教育部推出的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公共网络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这些课程涵盖信息技术、文化、建筑、心理、文学和历史等不同学科,由多所中国知名高校提供。此外,不少高校也开始了自己的网络公开课开发。

学习过多个国内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北京大学博士李静说,和国外的公开课相比,目前的国内公开课课程设置相对独立,缺乏一定的连贯性,给人“讲座”而非“课程”的感觉。

她说,“授课风格上,国内老师大多比较严肃拘谨,不够有感染力。学生都不喜欢死记硬背,希望教授能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真正理解知识,真正去思考。”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表示,中国高校本身的教育体制和授课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国内高校公开课传播。一方面,如果现实课堂的教学质量不高,这样的公开课放到网上更难与国外学校竞争,难以获得网民的欢迎。另一方面,讲课形式可能与国外公开课有很大差别,国外课堂上,老师更多起到引导者的作用,学生参与度较强;而国内公开课还是以灌输知识为主。

李焕荣认为,建设网络公开课值得鼓励。“网络公开课是考验大学社会责任感的一块‘试金石’,是大学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准。”李焕荣说,高校网络公开课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既服务学生,又服务社会。“当然,我们必须下大力气提高当前大学课堂的质量,提升大学课堂的思想性与吸引力。只有如此,建立在大学课堂基础上的网络公开课才能受到更多人欢迎。”他强调,不能让网络公开课的建设走上形式主义的道路,从而变成高校间互相竞争的“政绩”指标之一。

      1   2  

在线订阅

在线试读 杂志订阅

今日中国 2012-10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更多>> 深度报道

塔克拉玛干沙 ...

在新疆,有水就有生命。绿荫深处,掩映着一栋栋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和一条条纵横交错的马路,南疆重镇和田扑面而来。这里也是新疆建设兵团农14师师部所在地。

郭明义:平凡 ...

我一次次地问自己:生命究竟对我意味着什么?是我面对失败后的哭泣,还是成功后流下喜悦的泪水,还是不经意的瞬间流逝?

更多>>在线调查

在线调查